链接:http://www.wenming.cn/ddmf_296/dsjpxbz/mdfe/201307/t20130715_1347893.shtml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网上投票)
青海新闻网讯 7月16日,记者从省文明办了解到,今年4月启动的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开展以来,我省各地群众通过电子邮件、信函、电话等形式,踊跃向各级组委会办公室推荐身边的道德模范。目前,各地审核推荐候选人阶段工作已经结束,活动转入全国公示和投票评选阶段,我省有10人成为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他们是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候选人赵婷、韩文林;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候选人俄见、陶恩德;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候选人郑永健、于俊虎;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候选人葛军、杜仕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候选人张桂兰、邵秀景。
此次评选活动是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六部委继2007年、2009年、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后,举办的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旨在在全社会大力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取得新的成效,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以道德模范感人事迹为鲜活教材,不断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要突出“群众评、评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评选表彰活动,用群众身边的榜样树立起鲜明的价值导向。要通过宣传展示道德模范的精神境界,礼赞他们的高尚行为,引导人们深刻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增强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
根据评选表彰工作程序,7月16日至8月16日,主办单位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及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等报纸和网站上同步刊登候选人的事迹,接受社会监督,并欢迎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投票评选。公示投票阶段,群众可采取网络或信函其中一种方式投票,但不能重复投票,须填写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号码,保证选票真实有效。(作者:杨健)
每个人的事迹都闪耀着民族团结之光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区域基础条件差异很大,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特殊的省情决定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在全局工作中的特殊地位。
省委书记骆惠宁在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全力以赴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这是推动青海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青海长治久安的固本之策,是提高党在民族地区执政能力的重大举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牵引性,是现阶段加快新青海建设的重要抓手。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我省这十名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就是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代表,他们每一个人的事迹都闪耀着民族团结之光。他们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在平凡之中默默坚守,虽然没有豪言壮语和惊天动地,却用爱心和壮举提升了道德的高度、树立了德行的楷模,为全社会标明了道德追求的方向和刻度,为青海人民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团结的力量能够战胜一切灾难。玉树地震发生后,回族群众马宝祥和他的农民抗震抢险队出现在玉树灾后最需要的地方,他辛勤劳动积累起来的财富,似乎就是为着亲人急需的这一刻,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在他身上演绎得如此感天动地;李仁英,把孤独老人当成至亲,二十年的坚守,他将超越血缘的人间真情,升华到令人仰望的高度,用爱的暖意融化了三九寒冬的坚冰……数不尽的青海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大爱,诠释着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
星星之火,必然焕发燎原之势,更多的青海人将从他们身上汲取道德力量,做道德良知的守护者、传承者、践行者,激发起全社会向美向善向上的力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向深入,共同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奉献力量。
7月,正值青藏高原最美丽的盛夏时节,鲜花争奇斗艳,绚丽多姿。在青海这片热土上,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各民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一幅各民族相互团结、相互帮助、共同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展开。 (作者:杨健)
李成环入围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在318名候选人名单中,除了我省推选的10名候选人外,记者还看到了一个青海人民耳熟能详的名字——李成环,她作为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入围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李成环是兰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的代课教师。去年11月,刚结婚一个月的她与丈夫龚大锬和其他3名爱心人士驱车千里,为玉树孤儿送棉鞋等物品。在回兰州的路上,由于天降大雪、路面湿滑,越野车在玛多县花石峡路段冲出路面,翻下路基。李成环与丈夫龚大锬受伤。在与伤痛斗争10天后,年仅25岁的李成环离开人世。经本报连续报道后,李成环夫妇的爱心事迹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称李成环为“最美新娘”、“爱心天使”。
李成环的骨灰也于近日由她的亲人撒在了巴塘河上,随着玉树大地一起流淌。在评选全国道德模范之际,让我们更加怀念这位投身青海发展,支持青海公益事业,并为此献出宝贵生命的好人。 (作者:杨健)
道德模范闪耀高原——十位候选人简要事迹
赵 婷
赵婷,女,汉族,197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格尔木炼油厂职工。1994年的一天,中国青年报上一张失学小女孩渴望知识的眼神震撼了她的心灵。1994年8月12日,她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出了第一笔钱——30元善款。随后的十七年里,她始终坚持从自己并不宽裕的工资中挤出钱来奉献爱心,以“结对子”的方式帮助了五名儿童重返校园,并数次为红十字会无偿捐献血浆。2011年,赵婷参加了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计划,并多次在中华骨髓库留下了自己的血型。2012年7月末,得到捐献中心配型通知后,她立即赶到了四川华西医院,为一名儿童成功地捐献了自己的骨髓。她说,“我会一直用爱心尽全力帮助更多的人。”
韩文林
韩文林,男,撒拉族,1972年3月出生,青海撒拉尔集团董事长。2007年,通过参加招商引资项目洽谈,韩文林开办的撒拉尔集团凭借良好的社会声誉和企业信誉赢得了孟达天池景区经营权。通过千万元资金的注入和大刀阔斧的基础设施改建,如今的孟达天池景区不仅享誉省内外,更让人可喜的是,带动了周边农家经济发展,让当地的村民切身感受到了旅游景区建设带给自己的巨大改变。在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同时,他还热心公益事业,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韩文林先后为贫困户、家乡建设和汶川、玉树等灾区捐款捐物,累计达550余万元人民币。“我挣了钱就要为乡亲们多办实事,否则挣钱越多就会越感空虚”。这就是韩文林内心一直坚持的信念,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时时心系各族乡亲,让身边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都能感受到人世间的真爱!因为,他坚信:爱在身边,希望就在眼前!
俄 见
俄见,男,藏族,1973年10月出生,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第二民族中学教师。这个看似普通的藏族汉子,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他多次不顾个人安危抢救国家及人民群众财产,经他手挽救的生命就多达13条。他面对一辆飞驰而来的汽车,奋力将孩子们推向安全的地方,自己却左腿骨折;他救起路边昏倒的老人,跑了近两公里山路送到了卫生院救治,老人得救;他面对突然而至的山洪,抄起铁锹奋力排险,解救学生;他路遇歹徒,振臂一呼,虽身受重伤仍奋力搏斗,最终将其制伏;他冒着严寒,从冰冷刺骨的河水里救起四名小学生;他面对冲天的大火,奋不顾身地冲在最前面,及时制止了火势的蔓延,而他却被大火灼伤,衣衫破碎;他路遇被湍急水流冲得已经不辨南北的孩子,一头扎进了激流之中,奋力救回了落水的孩子;他面对行将爆炸的事故车辆,奋力将四名受伤人员从已经变形的车中救了出来。俄见——一位普通的少数民族教师,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青海人的高尚节操和光辉品质!
陶恩德
陶恩德,男,汉族,1982年1月出生,互助土族自治县塘川镇黄家湾村村民。2006年10月23日,平安县东村某个体户自营的沙发家具厂由于学徒工操作不慎引起大火,加之附近堆放的都是易挥发性可燃物,火势很快蔓延开来,正在厂里做工的陶恩德发现火情后,第一时间拨打了火警电话,并迅速加入了救火的行列。当他发现有一名儿童被困在火中,便义无反顾地跳进了火海,孩子得救了,而他却被大火烧灼成“焦蛋蛋”,失去了知觉。经过抢救,陶恩德苏醒了,但他全身上下烧伤面积达50%,为重度烧伤。如今,虽然已过去6年,但他身体部分的创伤面还是没有完全愈合,经常有脓水渗出。受伤后,有些人甚至是他的亲人对他的做法不理解,说他太傻。但他却对这事看得很平淡,他说:“如果当时不去救那个孩子,我这辈子良心上都会感到不安!”
郑永健
郑永健,男,汉族,1976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青海天桥实业集团董事长。他注重诚信经营,创立企业品牌,赢得市场信任,坚持人情面子货不进,假冒伪劣货不进,“三无”产品货不进,确保经营产品质量100%合格。他坚持依法经营、自觉接受监督,设立顾客投诉办公室,聘请社会监督员,定期征求意见建议。他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建立了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成立了为民服务礼貌小组等,在西宁民营企业中率先带头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吸纳安置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民工200余人。他热心公益事业,致富不忘回报社会,近年来,累计为下岗特困职工、失学儿童和灾区群众捐款捐物700余万元。他和他的企业先后被全国部委,省、西宁市授予“光彩之星”、“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青年文明号”、“诚信企业”、西宁市“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青海省劳动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于俊虎
于俊虎,男,汉族,1971年10月出生,西宁城通公司出租车司机。2012年12月14日深夜,于俊虎开车到西宁市东出口附近一家加油站给上班的妻子送东西,车到加油站时,他发现一辆刚刚开走的白色越野车停车的地方有一个袋子。他捡起袋子一看,竟有大笔现金,细细数了一下,整整10万元。此刻,于俊虎内心和失主一样着急。“这可是10万元,不知道失主有多着急!”他想一定要等到失主,亲手把钱交还。于是他把钱袋紧紧裹在怀里,在寒风中急切地等待失主出现。近一个小时后,最终等来了焦急万分的失主。当失主看到10万元现金失而复得,激动得不知所措,连声向于俊虎道谢。事后,有人问他,当时有没有想过把钱偷偷留下来。于师傅笑笑说:“虽然我们一家很缺钱,但昧良心的钱不能要。”于俊虎的家庭并不富裕,他和妻子长年患病,这几年看病几乎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他跑出租车已有六年多了,捡到过不少失物,都一一归还失主或交到公司,从没想过据为己有。
葛 军
葛军,男,汉族,1976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格尔木市邮政局投递员。2009年7月,格尔木市区至唐古拉山镇自办邮路开通,沿线设立22个邮件交接点,每周一班,往返两天,单程约470公里,平均海拔4600米,是世界上距离最长、海拔最高的乡镇邮路。邮路开通后,他担负起了投递任务,开始了与沙尘、雨雪相伴的邮递生涯。他曾不顾刺骨的洪水用身体保护邮件,曾在中秋佳节顶风冒雪疾驰“八百里”将月饼送到志愿者手中,曾无数次紧急救助沿线的陌生人。他与沿线群众结下了深深的情谊,成为战士心中的“葛班长”、沿线生灵的保护者、农牧民的“好朋友”、五道梁上的救命人。他用永不停歇的脚步传承着“鸿雁天路”四代信使的坚守,用寂寞而又顽强的青春播撒希望的正能量。
杜仕海
杜仕海,男,汉族,1981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青海省西宁市公安消防支队东川二中队副中队长,武警上尉警衔。2007年初春,省运输公司两名工人清洗油罐内部,因吸入大量化学气体而晕厥,生命危在旦夕。由于油管口狭窄,杜仕海卸掉个人防护装备,冒着随时窒息和油罐爆炸的危险,艰难地从罐口进入油罐内部。当被困人员被成功救出后,他却因吸入大量有害气体,重重地栽倒在地上。在青海玉树“4·14”抗震救灾中,杜仕海作为全省消防部队的救援尖兵,第一批飞赴灾区。在搜救生命的过程中,高寒缺氧、余震不断,缺少大型救援设备,他就带领队员用肩扛手挖清理废墟,一次次与死神赛跑,硬是靠着顽强执著的意志抢救出19名被困群众。杜仕海从警16年,先后参加各类灭火、抢险救援和社会救助2000余次,抢救群众400余人。
张桂兰
张桂兰,女,汉族,1972年10月出生,门源回族自治县西滩乡宝积湾村大元山社村民。1996年结婚后,她同丈夫一起照顾右腿残疾的大伯和重度弱智、高位瘫痪、生活无法自理的小叔子。面对生活的重担和家庭的不幸,张桂兰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背弃而去,而是毅然担负起那份亲情和责任。为了照顾好大伯和小叔子,她从天明忙到天黑,照顾好他们的起居,调剂好一日三餐,努力让他们衣食无忧,但对丈夫和自己的孩子却舍不得多花钱。十七年耗尽了青春年华,她用爱撑起这个家,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平凡人的伟大。她的善举赢得了十里八乡乡亲们的广泛赞誉,但她却说:“我只是个普通人,做的也只是每个儿媳都应该做的份内事,只要能让大伯、小叔子健康地活着,一家人平安无事,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邵秀景
邵秀景,女,汉族,1948年5月出生,西宁市城北区新海桥社区居民。1979年,新婚不久的邵秀景和丈夫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医院旁捡到一个弃婴,看到白白净净的孩子,一种母爱油然而生,与丈夫商量后决定抱回西宁家中。没想到8个月后孩子被查出脑瘫,医生告诉他们,孩子最多活不过7岁。“当初看到孩子,我就想让他有一个家。可这孩子太命苦,亲生父母嫌弃他,我不能再不管他。”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孩子活了下来,一句承诺整整坚守了34年。34个春夏秋冬,她从年轻俏丽的小媳妇变成了体弱多病的老人,人生中最宝贵的时间全部倾注到脑瘫养子身上,没穿过一件新衣服,没置办过一件像样的家电,倾己所有带养子看病,耗尽精力照顾他的生活。无论是丈夫下岗、还是自己的孩子出生,始终不离不弃。用自己感动天地的母爱,谱写了一曲人间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