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欢迎您进入青海文明网 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 文明青海 | 文明创建 | 青海好人 | 未成年人 | 志愿服务 | 我们的节日 | 新书架 | 礼仪学校 | 通知公告 | 资料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青海新闻网 青海文明网文明创建 →正文
托勒台:农垦人的绿色家园
来源: 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 2014-06-05 09:27:43
编辑: 孟宁

  站在日月山,远眺青海湖之南的这片热土,发展中的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机勃勃;当我们翻阅厚厚的《海南州志》梳理它的历史发展脉络时,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的身影常常在字里行间跳跃。有人说,海南的发展史中,农垦文化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开始这一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时光之旅时,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寻找青年集体农庄

  当河湟地区春意盎然、花红柳绿之时,海南才刚刚春意萌动。春日的一个午后,我们驱车前往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铁盖乡采访,去寻访一个特殊的村子——托勒台村。

  杨成德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他是海南报社的社长,也是此次文化之旅的领路人。他说,托勒台村的特殊性在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小村子就是海南农垦文化的一个缩影,当年的知青、移民、复转军人来到这里后,投身于建设大西北的洪流中。他们与当地人一起激情澎湃、意气风发地谱写了一曲昂扬的建设者之歌,在海南大地上营造了一个又一个绿色的家园。今天,这些花甲老人,有些返回了原籍,有些已长眠在这里。

  在村子里,魏文慧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位受访者。当告知我们想寻找那时的青年集体农庄时,没想到她就是当年建设者的后裔,现在在村卫生室工作。八年多来,作为乡村医生的她,像父辈一样默默奉献,不为人知。

  当我们想在村子里找到关于农庄的一些历史遗留物时,突然发现“青年集体农庄”已经是一个历史名词了。

  顺着村里的主干道行走,不远处几位农民在树荫下闲谈。我们上前向一位头戴草帽的老人打招呼时,对方一口浓郁的陕西方言让我们很诧异。问及缘由,村民笑着说,村里大部分都是“外地人”,河南话、四川话、陕西话,五花八门。

  村民所谓的“外地人”,其实就是当年的建设者。头戴草帽的老人名叫彭志学,祖籍陕西宝鸡。1955年,他参军后随同兰州军事教导大队驻扎恰卜恰兵站。1957年,复员后前往当时的曲沟林场上班。1962年,辗转到托勒台村担任生产队队长等职。

  满脸皱纹的彭志学意味深长地说:“到当时的青年集体农庄后,我们好多人抱着极大的热心,投入到了生产当中。在劳动中,我认识了后菊花村的一位姑娘就和她成家了。后来,一部分人回老家了,我有孩子也就打消这个念头,这一住就是六十多年啊。”

  记忆深处的青春故事

  告别彭志学老人,我们一路前行。在村道上无意遇到一位热情指路的老人,寒暄过后知晓老人来自河南,名叫汪武举。当年随同支边的姐姐一同来到青海。后来,干脆全家人都搬了过来。从他11岁到古稀之年,孩子们已经成家立业。弟兄们也先后回老家了,可几年后又回到青海,说已经不适应老家的生活环境了,还是青海好。

  在汪武举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村子里目前年龄最大的一位老知青——76岁高龄的李保成。见到李老时,身板硬朗的他正和老伴儿轧面条,他是村子里当年三名知青中现在唯一健在的。1956年,在“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下,带着满怀豪情来到青海,在自己的人生坐标上找到了位置,默默奉献着青春年华。艰苦的环境给了他许多的人生财富,同样也给了他雨雪风霜。

  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一个春节里,农历正月十五那天,佩戴河南青年志愿垦荒队布牌的李保成,和他的同乡们一路颠簸后来到了海南,在青年集体农庄迈出了建设的脚步。这些稚气未脱的学生娃建房子,平土地,挖水渠,战天斗地。在艰苦的岁月里,他们用坚守和执着,为海南地方建设的发展,默默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国家政策越来越好,农民盖房子有补贴,种地还不用上皇粮,心情实话舒畅。我们这些人来青海60年了,一直没有个名分,心中多多少少有点遗憾啊!”李保成说。

  农垦人的绿色家园

  这个看似小小的村子,没想到当年竟然聚集了来自山东、河南、甘肃、河北等7省32县的建设者,他们在茫茫戈壁、黄河之畔,勤劳播种、艰苦创业,谱写了时代的青春之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年的建设者,如今已从青年才俊成为饱经沧桑的老人,是他们用饱满的激情和一腔热血,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斗转星移,时光飞逝,六十年的岁月弹指之间,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为海南当地的发展奉献了青春,洒下了汗水,为海南州的建设添砖加瓦。

  当我们在兴海、同德、贵南等地走访时,都会听到农场、农庄等一些词语。这里曾有无数位建设者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当我们在沙珠玉、塘格木一路西行时,常常会看到成片的树林和绿色的庄稼地。眼前的景色,让我们误认为自己处在青海的河湟谷地。之所以能造成这样的错觉,那绝对是以前农垦人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是他们在荒无人烟、茫茫戈壁制造的奇迹,是他们历经了无数艰辛后,留给现代人的绿色家园。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文明青海 更多>>
·铁腕治污让市民享宜居家园之美
·平安法院改进作风为群众
·烈火丹心为人民——追记西宁市公安消防...
·青海省实施“四项工程”建设高素质干部...
·海东市与开行签署东部城市群建设战略合...
青海好人 更多>>
  3月14日中午,来自北京的王先生在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秀英时代广场一家牛肉面馆用餐,将自己的黑色皮包...[ 详细 ]
·享堂村来了办实事的挂职书记
·尕扎:高原上无私奉献的母亲
·“帮助身患疾病的人,是最幸福的事”—...
文明创建 更多>>
·换个“太阳”不下山
·西宁市城中区地税局文明建设结硕果
·“春雨工程”陕西文化志愿者系列活动在...
·张师信:要守住这个品牌
·托勒台:农垦人的绿色家园
未成年人建设 更多>>
·小学生任雅欣捡70万元财物还失主
·西宁胜利路小学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生活
·改变学前教育落后现状 6950万启动我省幼...
·11岁小学生漫画火爆校园
·省发改委5亿元助推中小学标准化工程建设
文明风采 更多>>
青海省文艺志愿...
文艺惠民 文艺为...
青海师大2014年...
青海省直机关第...
友情链接→
中国文明网
中央外宣办
中国未成年人网
青海新闻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
青海科协网
青海人才网
青海经济信息网
主办:青海省委宣传部 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