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欢迎您进入青海文明网 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 文明青海 | 文明创建 | 青海好人 | 未成年人 | 志愿服务 | 我们的节日 | 新书架 | 礼仪学校 | 通知公告 | 资料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青海新闻网 青海文明网文明青海 →正文
乌兰:精神文明清泉汩汩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7-04-20 10:15:00
编辑: 范晓英

  青海新闻网讯 四月的春风,把经历寒冬后的瀚海戈壁从睡梦中吹醒。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东部的乌兰县,精神文明的清泉一点点渗入人心,乌兰县的每一个角落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

  精神文明创建从改变生活开始

  正是靠着乌兰县这一股股精神文明建设的“活水”,不断滋润着城镇、乡村,乌兰,这个偏远县域,才会拥有了建设文明的另类“颜值”。

  乌兰县共辖4个镇,38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全县总人口35551人。几年来,乌兰县在大力发展经济,千方百计摘“穷帽”的同时,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大抓手,伴随着新型城镇的建设与精神文明创建有机揉合在一起,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文明创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由内而外的创新。

  群众是建设文明的基础,也是精神文明创建的“主角”。在铺设精神文明创建这条路途中,乌兰县坚持把创建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聚社会正能量的核心内容,通过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为乌兰县经济社会发展从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注入发展能量。

  “百姓大篷车来了,大家快看走,一会没位置了”,日前,当州上的“百姓宣讲大篷车春季号”走进乌兰县铜普镇都兰河村时,一名村民大声的招呼着乡亲们。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组织的“百姓宣讲大篷车”,就是把“大篷车”当做流动讲台,通过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的百姓“艺术家”们,用“花儿”、贤孝、青海小调、平弦、小品、快板、长调、龙头琴说唱等形式,把从中央到省、州的政策声音,用乡亲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到百姓群众心中。

  台上的演员各个下功夫表演,台下的观众也看得津津有味,青海花儿《要唱个六中全会的精神》、舞蹈《民族团结齐欢乐》等17个演出节目,让台下的群众们喜笑颜开,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

  春寒料峭,乍暖还寒,但富有趣味性的宣讲引得台下热潮滚动。通过这样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农牧民群众更加深了对啥叫“四个扎扎实实”、啥叫“四个转变”的了解。既把欢乐带给了乡亲们,也在载歌载舞中,把各项政策和重要文件精神送到了百姓的心田上。

  一年多来,乌兰县开展“十下乡”等活动10余场,为基层的农牧民群众1万多人送去了精神文明的食粮。开展社火、秧歌、文艺汇演等群众文化活动近20场,让远近的乡村在精神文明建设这条主线的贯穿中,从寂寥走向沸腾。一场场文艺演出,也让乡亲们推开家门就可以“品尝”文化“大餐”,在常年忙碌庄稼地之外,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起来。

  成功举办德都蒙古文化艺术节、“孟赫嘎拉”诗歌节、金子海汽车越野挑战赛、“民族团结杯”球类运动会等一系列活动,连台的好戏,在托起乌兰县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的园地里,也绽放出灿烂的花朵。

  争当星级文明户,精神文明进家门

  创建文明村,首先要从创建文明户开始起步。要在村庄里当上文明户,要做到孝老爱亲、家庭和睦、邻里互助、诚信友善这些才行,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作为新时代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这一核心价值观已成为了乌兰县凝聚人心、统一思想、坚定信念的助推器。

  乌兰县城郊以南的西庄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多民族聚集的村庄,走进村庄就能感受到人人“追星”、家家“捧星”的良好氛围。

  马晓平是村上一名普通而又特殊的村民。说他普通,是因为他是土生土长的西庄人,和其他村民一样,共饮一井水、共踩一片地。

  去年马晓平一家人被评为了“五星级文明户”,和其他“五星级文户”不一样的是,马晓平是因为从平凡的工作中摸出了“道道”,练就了一身赚钱的好本领,这也就是马晓平的特殊之处。

  “都说在家不好挣钱,本地没什么机遇,我就是要在家乡搞发展,和乡亲们一起在家门口致富,留住大家浓浓的‘乡愁’,让年轻人们既能陪父母享受天伦之乐、陪伴孩子享受成长,还能一起并肩致富,共奔小康路”,质朴的言语中流露出马晓平对家乡的爱。

  现在他承包彩钢房建设、上下水管道等大大小小的工程,每年带着村里8、9个年轻人一起干活,一年下来每个人可以挣四万元钱左右。

  自己的钱包越来越鼓了,马晓平不忘村里的贫困户,逢年过节总会买上生活用品去看望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西庄村党支部书记说,“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我们不能落下一个人,评选出的‘五星级文明户’,不仅要自己致富,还要带领村里更多的人富起来”。

  精神文明建设,让经济社会发展更上一层楼

  经济社会发展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精神文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抓手。

  乌兰县是海西州第一个率先脱贫清零的县级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像一股“催化剂”推进了乌兰县脱贫攻坚的工作。

  人心齐是开展工作的重要支撑,乌兰县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等充满正能量的思想传递到基层广大群众的心中,统一大家思想就会有更多的人“撸起袖子加油干”。

  乌兰县吉仁生态畜牧业养殖公司一直以来都以“公司+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养殖户”的产业生产经营模式为主,因为我们这种特殊的经营模式,所以公司会跟许多牧民群众“打交道”和合作。

  公司总经理张国辉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单看地理位置和环境我不会选择在这里发展,之所以会选择乌兰,是因为我看重的是这里的‘人心’和社会风气,我们的企业为乌兰经济发展创造了业绩,同时企业也依靠乌兰的这股‘精神头儿’取得了收益,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双赢”。

  用真心换真心,经过日积月累精神文明建设的洗礼,乌兰县人民民风质朴,社会风气正,为企业在这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归根究底这一切都与精神文明建设强力推进不无关系。

  在这样和谐的社会氛围中,脱贫攻坚变得不再困难,社会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作者:程宦宁)

  心声

  文明建设的深长意味

  知道和了解乌兰县,是从这个地处偏远的县域,如何打造了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无欠薪县”,如何在全省的众多区县中率先“脱贫清零”开始的。说实话,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所辖的八个兄弟区域相比,乌兰县不算排头,自身发展也没有多少得天独厚的优势。却凭着稳步持恒的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绵绵不竭的活力,把“软实力”积累成了“硬本钱”,这就的确需要动一番脑筋、花一番功夫。

  作为一个曾经的贫困县,首当其冲要谋求发展,摘掉头上的贫困“帽子”。乌兰县在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同时,另一手紧紧抓住精神建设,把看似“无足轻重”的精神文明建设,当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宝”和抓手,以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点点滴滴、细致入微的积累,为乌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形成了推力,产生了动力。可以说,乌兰县在以为发展谋求到富裕的同时,也为乌兰插上了文明的翅膀;在发展中换来有形的“真金白银”的同时,也为乌兰积累了一笔助力持续健康发展的可贵精神财富。

  乌兰县打造“无欠薪县”,其意义不在是否拖欠农民工工资本身,核心就是要塑造“诚信乌兰”、“文明乌兰”,从整个县域提升精神建设,为加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顺着这条路径,乌兰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法制建设、廉政建设等正能量的内容,引入到主题广场、主题街道、主题社会建设中,借助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平台,让充满正能量的理念,鲜活地渗入群众的生活和心灵,进而转化为追求“最大公约数”,转化为共同谋求发展、共同支持发展的信念和力量;转化为推动“四个扎扎实实”落地生根、实践“四个转变”发展思路的内生动力。

  有了这样的信念,有了这样“拧成一股绳”的力量,乌兰县率先“脱贫清零”就有了奋力攻坚的底气,就有了奋起赶超的后劲。在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就有了拼搏求胜的思想基础和保障。精神文明建设在乌兰产生的巨大效应已然显现,面向未来,这股精神力量会在发展中滚动得愈加强大,乌兰的好前景还在后头。(作者:刘法营)

  身边的感动

  “只要紧贴民需,就能赢得民心”

  黄河源头草原上,有这样一批人,除了做好牧区的精准扶贫、社会治安外,还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如何为农牧民服务上,并和辖区群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他们就是驻村干部。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黄河乡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的藏、汉、回等3个民族自古以来水乳交融,和谐共存,在这片海拔最高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了百年。基层琐事多,治安、调解纠纷,样样都得管,但是江旁村第一书记杨义红坚信“只要紧贴民需,就能赢得民心”。她经常对该村的驻村干部说:“我们没有别的法宝,只有民族团结这个武器,团结可以战胜一切。”她将“认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分干包片,要求干部分区域认识辖区内的农牧民,对他们的情况做到“一口清”。

  这两年,她只要有时间,带着驻村干部从户口清理整顿入手,走村串户,熟悉民俗,学着吃糌粑、吃牛肉、喝酥油茶,以融入当地农牧民的生活。为了克服语言障碍,她刻苦学习藏语,在当地基层干部的帮助下,汉语加藏语带比划,很快也能与农牧民交流沟通,不到半年时间,就和辖区内的所有农牧民熟悉了。

  “我们乡有藏、回、汉等民族,大家长期以来和睦友善,亲如兄妹。”玛多县黄河乡党委副书记玛沁加说,“虽然彼此语言不同,习俗不同,但从来没有发生过大的矛盾纠纷。”

  2016年12月,地处黄河源头地区的黄河乡草原被大雪覆盖,白茫茫一片。那天下午,江旁村牧民桑杰赶着合作社60只羊40头牛走上黄河冰面时,突然,冰面坍塌,羊群齐刷刷地掉进了河水。第一时间,驻村、乡镇上的干部都纷纷赶来参与救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把损失降到了最低。

  在玛多,冰天雪地里下乡是很正常的事,砸冰蹚水的事也经常发生,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句话的深刻内涵诠释得如此鲜活,如此生动。全县上下缪力同心,众志成城,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动人篇章。(作者:才让多杰 刘娜娜)

  西庄村里的幸福“经”

  走进西庄村,一排排新建的农家小院,整齐划一的排列在干净整洁的道路两旁。路边的杂货店商品琳琅满目,身边不时有三三两两的孩子嬉闹玩耍。远处的广场上,老人们边活动边聊着家长里短······勾勒出一幅富裕文明的乡村画卷。

  西庄村位于乌兰县希里沟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多民族聚居村,全村人口2295人、586户;人均收入达到11266元。2009年至今西庄村连续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先后荣获“省级卫生村”、“省级平安家庭示范村”、“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荣誉称号,精神文明的花朵盛开在这片高原土地之上。

  西庄村家家都有“一本经”,这本经不是别的,正是“家规家训”。在五星级文明户的创建工作中,西庄村及时健全完善了“村规村约”,让每家每户都确定符合自己家庭的家规家训,用统一的牌匾装裱挂在自己家中。“好的乡风,需要一个个小家庭的好家风、好家训凝聚而成”,西庄村的村民这样说,也把它当成一把尺子,比量自己的一言一行。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勤于习作、乐于奉献、回报家乡、孝敬长辈、诚实守信”,这是村民罗成家的家训。罗成,是一名80后的小伙子,青春洋溢的脸上显现出活力,总是泛着暖暖的笑容,前两年大学毕业后,他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去大城市发展,而是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为家乡的父老“打工”。回乡后,他担任起西庄村村委会成员的职务,一心一意想着为村里的父老办好事、办实事。

  “我觉得回家是一件幸福的事儿,每天能帮大家‘跑跑腿’,我就觉得很充实,我希望能有多些志同道合年轻人,向老辈人学习,通过创业带动大家共同过上好日子”,罗成一边忙着为群众办理医保缴费,一边说,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乐意奉献、回报家乡”的家规家训。

  西庄村良好的“乡风”体现在村里的角角落落。村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村里老小都会去帮忙。小姑娘萱萱的父母因为家中老人生病住院,需要经常去医院照顾,邻居们就主动承担起了帮带萱萱的责任。村上的志愿服务队也经常把萱萱带到村上的“花朵服务站”帮忙辅导功课。这样的景象在西庄村早已是常事儿。

  西庄村党支部书记马顺财常说:“美丽乡村建设开辟到哪里,党的战斗堡垒就要建在哪里,党员的模范作用就要发挥大哪里”。只要是和群众息息相关的事儿、为群众谋福利的事儿,村干部们都会亲自上门挨家挨户开展宣传动员,让群众得到实惠,尝到甜头。

  鲍顺海是西庄村村委会主任,同时也是村里的“带头人”“领头雁”。2014年他被全村村民选举为西庄村村委会主任,深感肩上的担子不轻。白天夜里想着如何带着乡亲们找路子、谋福利。在去年的精准扶贫中,西庄村有部分贫困户需要建房,鲍顺海主动承担起重任,用政府的补助款买材料,自己出资5万元,用自己的施工队义务为这几户盖起新房。“看着新房一点点盖起来了,我的心里是说不出的乐,我这一辈子没住过这么好的房子,多亏了政府和村里的干部帮忙。”西庄村贫困户赵桂梅满心的感激。(作者:马振东 孙永刚)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文明青海 更多>>
·清醒把握脱贫攻坚的形势和任务
·警方整治狗患 倡导文明养犬
·用“镜头”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为群众服务,当好一线的实干者——干部...
·绿色感恩 生态报国 青海(玉树)国际野生...
青海好人 更多>>
  因为一碗爱心面,他上了中国好人榜。近日,中央文明办在山东济南举办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 详细 ]
·回族小伙污水井下勇救藏族女童
·出租车司机拾金不昧获点赞
·“都兰好人”谈正鸿
文明创建 更多>>
·决心 恒心 仁心——记西宁市城北区中医...
·评选文明户 争当文明人
·擦洗城市眼睛提升创城颜值
·西宁市城西区:向绿色发展样板城市迈进
·争做华格加式的人民好公仆
未成年人建设 更多>>
·海晏有了留守儿童“爱心家园”
·补齐青少年“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
·西宁城区小学一年级秋季入学预报名 预报...
·省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召开
·交警叔叔把交通安全宣讲送进西宁市七一...
文明风采 更多>>
青山埋忠骨 史册...
清明祭英烈 共铸...
爱心助学活动走...
西宁市第十四中...
友情链接→
中国文明网
中央外宣办
中国未成年人网
青海新闻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
青海科协网
青海人才网
青海经济信息网
主办:青海省委宣传部 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