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欢迎您进入青海文明网 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 文明青海 | 文明创建 | 青海好人 | 未成年人 | 志愿服务 | 我们的节日 | 新书架 | 礼仪学校 | 通知公告 | 资料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青海新闻网 青海文明网文明创建 →正文
柴达木生态文明绽放独特的魅力
来源: 柴达木日报
发布时间: 2017-07-12 16:34:43
编辑: 张启杰

  青海新闻网讯 高原小城德令哈,巍峨的柏树山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让人迷醉,生机盎然的巴音河缓缓流淌,汇聚成一条碧波荡漾的长龙,流进可鲁克湖。蓝天、白云、村庄、草原、小城镇与原始森林、高山溪流、万亩枸杞园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绽放出高原独特的魅力。这就是今天活力四射的柴达木。

  多年来,海西人对“绿色”的孜孜追求,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执着探索,让海西的大美生态画卷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闪耀了世人的眼睛,滋润了百姓的心田,吸引了外地游客。

  生态经济走向阳光之路

  海西州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一直是全州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和“主题曲”。回眸过去一年,全州生态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全面推进,主体功能、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生态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气候更好了,城市更美了,是人们对海西这个地方最直观的印象。与过去相比,对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最深刻的改变是提升了城市品位,最显著的突破是彰显了城市特色,最突出的标志是走在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乌兰、天峻等州内各市县城区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树木,自在惬意散步的人们尽情呼吸着清新空气,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快乐。

  过去海西州虽山美水美,却处于躺在“聚宝盆”里过穷日子的尴尬境地,今天这种状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生了逆转。如何让这份绿更美、更浓,让海西大地尽显生态本色,让海西群众共享更多的生态红利?

  我州林业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大健康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曾经的戈壁荒滩变身成为枸杞园、藜麦园,演变成老百姓的“绿色银行”。

  据了解,目前全州枸杞种植面积30000公顷,其中有机枸杞种植面积5300公顷,枸杞生产总量从2008年的800多吨上升到2015年的5.8万吨,总产量增加72.5倍;枸杞产量占农牧业总产值从3.2%跃升至50.4%,增长了15倍,不仅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收获了丰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016年,随着我州柴达木枸杞有机认证试点暨海西州国家级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的落实,枸杞种植企业充满信心。

  一些生态优良的乡镇、村庄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走上了农文旅一体化路子,游客如潮,生意红火。生态环境资源为发展增添了活力,也让在外游子归心似箭。

  在离德令哈市十几公里远的柏树山景区,经营蒙古包“牧家乐”的孙达在短短几个月的旅游旺季就挣了20万元。除了挣钱,他和其他的经营户还担负起保护景区环境的责任,划片包干到人,即便在没有游客的冬春时节也要守护在这里。在他们心里,早已把自己的“饭碗”和柏树山的环境保护“捆绑”在一起。在孙达身边,越来越多的返乡青年回到了生机盎然的家乡,寻找到了另一片天。

  让绿色发展释放红利

  从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到“打生态牌”,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农文旅一体化,逐步改善的生态环境日益成为我州发展的新优势。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我州用十年累计14亿元以上的大投入,换来了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达33.33余万公顷、保护沙生植被面积达122.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0年前的2.06%提升到3.2%的满意答卷。资金保障在铺开的绿色画卷中,显现出生态和社会的双重效应。

  以“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封造兼治”的总体思路,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草、工程固沙、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防沙治沙工程,将触角伸向荒漠戈壁。

  这是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的开局——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最严格的制度到更严厉的法治,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有序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到:保护好环境就是保护好自己的家园。我州先后出台了《海西州重大沙尘暴灾害应急预案》、《海西州沙区植被保护条例》、《海西州沙产业发展规划》、《海西州野生黑枸杞保护条例》等政策法规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蝶变。全州相继完成沙区公益林122.3万公顷,人工造林15.2万公顷,封沙育林12.73万公顷,人工种草1.67万公顷,工程治沙533.3公顷……艰难前行的治沙路见证了我州在保护中发展的形势。

  在这场伟大的巨变中,我州的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和当地农牧民群众既学到了栽植和管护技术,成为防沙治沙的“主角”,又成为“沙产业”的受益人,德令哈地区人工种植梭梭林333.3公顷,全州纳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面积122.27余万公顷,占全省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面积的36.07%。当地农牧民4000人转身成为管护人员,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多元,2300多户农牧民直接受益。

  这是环境保护合力集聚形成的起步——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日趋完善,“生态”“环保”“绿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词,广泛的生态共识落地生根,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和巨大的合力。当海西州生态方面的每一个“不足”被不断补齐,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认可度”也在不断上扬。

  家园美化取得丰硕成果

  让百姓呼吸清新的空气,喝上放心的水,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我州目前面临的严峻任务。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等工作是首要任务。目前,中石油和中石化销售公司在我州辖区内的119座加油站及4座油库现已完成油气回收改造。2家水泥厂的脱销工程、4家重点企业脱硫改造和脱销建设工程已基本建成投运。2016年上半年德令哈、格尔木空气优良率分别为87.7%、84.2%。全州共有21家企业纳入重点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1家已完成评估。

  2016年,我州投入资金2540万元,在德令哈市、都兰县、乌兰县的17个村庄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申请到位省级奖补资金831万元,用于全州国省道交通沿线和旅游景区及周边环境整治。推进可鲁克湖生态保护项目,组织实施可鲁克湖湿地保护和荒漠化治理工程(四期)、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改善可鲁克湖流域生态环境,提高水体水质,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了生态明显好转。

  2016年,我州用制度守护绿水青山,用行动创造绿水青山,趁着高原初春,行走在辽阔的海西大地,映入眼帘的是森林、河流、草原、农田……这是生命的绿色,发展的绿色,民生的绿色。

  站在新的起点,我州将进一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文/ 中华网记者王开忠景玉林图 /本报资料室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文明青海 更多>>
·团省委为适龄单身青年搭鹊桥
·青海移动微波助力 西河坝村民喜用宽带
·老人办残疾证不便出门各方解难题
·结构调整,打造“有机”金字招牌
·双手撑起健康梦 求真务实铸辉煌——青海...
青海好人 更多>>
  她平凡,在平凡的岗位上献出了自己的真心;她真实,在真实的工作中扛起无形的责任,她是150多名孩子的妈...[ 详细 ]
·铁肩担道义 忠诚铸检魂—— 记优秀共产...
·谢绝高薪,她把爱洒在乡村校园
·游客丢钱包 好司机归还
文明创建 更多>>
·让文明创建成为公民的行为自觉
·德令哈:创建幸福家庭 构建和谐社会
·平安畅通消费维权渠道
·海西州开展“慈善扶贫助困”慰问活动
·奋力创造西宁教育新业绩努力办好人民满...
未成年人建设 更多>>
·120名流动儿童当起环保卫士
·国家项目《残疾儿童康复治疗新进展》培...
·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关爱流动儿童示范...
·祁连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新模式
·为360名流动儿童撑起“关爱伞”
文明风采 更多>>
西宁“最美警队...
整治环境卫生 创...
石头栈道方便游...
苏州公益助学中...
友情链接→
中国文明网
中央外宣办
中国未成年人网
青海新闻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
青海科协网
青海人才网
青海经济信息网
主办:青海省委宣传部 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