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欢迎您进入青海文明网 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 文明青海 | 文明创建 | 青海好人 | 未成年人 | 志愿服务 | 我们的节日 | 新书架 | 礼仪学校 | 通知公告 | 资料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青海新闻网 青海文明网青海好人 →正文
张扬:用阳光心态回馈社会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7-08-04 17:10:18
编辑: 孔令磊

  张杨和她的爱心团队在哇麻村小学

  初见张杨,是在省城爱心人士组织的一次捐助活动现场。夏日的土族之乡蓝天白云,山清水秀。大山深处的哇麻村委会的小广场上,身着橘红色志愿者服装的张杨正在招呼志愿者们从车上卸物品。

  圆圆脸,浓眉大眼,说话直爽,满脸都是微笑,看上去比她的实际年龄要小。中等个儿的张杨一边卸物资,一边和前来迎接的村干部和群众了解情况。一看这架势,就知道她的这个团队对爱心捐助活动十分在行。一转眼的工夫,志愿者们就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分头行动,到特困户、学校分发物资和学习用品去了。

  张杨带着米面油来到离村委会最远的一位姓刘的特困户家,她看到刘老汉家虽然盖起了新房,但是由于后续资金还没有着落,再加上家中有两个残疾儿子需要照料,日子过得很是艰难。一阵像女儿般的嘘寒问暖,又一番屋里屋外的快速察看,张杨的眼眶里涌出了泪花……

  挺快乐的一个姑娘,怎么转眼之间心情就变得如此沉重了呢?记者的情绪在这个女孩儿的影响下也随之起伏起来。看来,满目风景的大山皱褶里竟也隐藏着难言的贫困,这就是西宁以北80公里处的几个小小山村的现实。

  直到下午两点左右,张杨和她的爱心团队才分发完物资,来不及喝上一口水,大伙儿一言不发匆匆和村民们相拥而别。

  三辆车拐上弯弯曲曲的山路。张杨和我们挥手的当儿,我看见,山里清凉凉的阳光,正掠过姑娘青春的额头……

   1.

  张杨是一位80后。 1983年11月出生于西宁。才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独自抚养她成长,直到她2007年从首都经贸大学毕业后创业成功。

  因为深知母亲养家糊口的不易,还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张杨就琢磨着在北京开办一家专营青藏特色饰品的小店,边学习边经营。

  远在青海的张杨母亲,只靠工厂微薄的工资生活。十几年来,这位坚强的母亲默默工作,将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爱女身上。接到远在北京求学的爱女打来的电话,她思考再三,从亲朋好友处借了18000元钱寄给了张杨。

  经过一番紧张的筹备,张杨小小的饰品店在北京西单开张了。

  忽一日,一个说着一口流利英语的大老板来到她的饰品店前,简单的寒暄之后,给她留下了一张英文名片,嘱咐说有困难和想法可来公司找他。

  一周后,在同学们的鼓励下,忐忑不安的张杨按照名片中的地址,走进一个气派的、所有员工讲着流利英语的大公司。原来,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新加坡驻北京77街总部,总裁陈贤茂先生热情地接待了张杨。毫无心理准备的张杨对总裁谈了自己仅有的一些想法。没想到,总裁听了她的汇报,答应在原来租金价位不变的情况下,将张杨位于偏僻一角的饰品店移至靠近电梯口的位置— —机遇,竟等着这个来自青海的大学生姑娘!

  巧合,还是运气?张杨在懵懂中淘到了创业后的“第一桶金”。每月的创业收入,不仅足够完成学业所需的费用,也开始补贴家用,逐步改变着这个清贫的家庭的经济状况。

  大学毕业后,张杨也曾想把母亲接到北京,边创业、边让母亲享受天伦之乐,但小小的饰品店难以支撑母女俩在北京的生活开销。 “妈,你给我起名‘杨’,我要像一棵挺拔的白杨,在青海的高天厚土上创业,一定让你过上好日子!”她用自信的话语安慰母亲,也勉励自己。

  回到西宁的张杨从小广告公司做起,到成立大洋乾坤劳保用品有限公司,加盟“忆口香”小龙虾专营店,创办全国首家“无声”咖啡馆,这位女孩儿的创业之路走得顺顺当当。

  张杨也想,很多人说,创业之路几多艰辛、几多失意,而我的创业之路几乎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更没有遇到过夸夸其谈和言而无信的人。那几年,张杨“不知天高地厚地”来到省内几家知名的大企业谈广告业务,常常是一谈就成,空手而去满载而归。企业主管们从来没有刁难过她,资金流转也出奇的顺利。这是为什么?

  张杨有些困惑,也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她打过交道的大中型企业都是青海省具有良好信誉的诚信单位;而有些创业者可能遇到了尔虞我诈之徒,经营之道上难免留下了阴影。她的自我解释是:要习惯用阳光的心态去看待我们这个正在急剧转型的社会,灰暗的行为和心态如果经历持久阳光的照耀,一切就会柳暗花明……

  “社会和企业给了我事业发展的空间和平台,我,又要为这个充满阳光的时代做些什么,才能满怀信心地发展、问心无愧地生活?”张杨在思索中,坚定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2.

  在西宁创业之初,张杨就跟几位员工说过:我们虽然只开了个小小的广告公司,但正常运营离不开各方面的帮助支持、享受了一定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企业虽小,但一定要把社会责任扛起来,这样才能立得住、走得远。

  阳光,时常掠过张杨青春的额头,她用火热的青春开始紧紧地拥抱阳光事业。

  “ 5·12 ”汶川大地震的消息一传来,才从小广告公司起步的张杨,第一时间设计印刷公益海报,发动员工到企事业单位和人流密集场所分发。随后,又马上出资2万余元,会同另一位企业家,雇车满载30吨方便面、矿泉水等物资直奔四川灾区……

  两年之后的春天,我省玉树发生了7.1级大地震。张杨第一时间购买了救灾物品,随车一同送往玉树。途中,张杨目睹了不少好心人为前往玉树抗震救灾的友人,准备了食物和热水,只要你打开车窗,他们就会双手递来热水和食物,不停地说着“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那种真诚是张杨从来没有感受过的。

  2010年4月15日早上,张杨一行到达玉树灾区。一眼就看见一位年过七旬的老阿奶,带着两个孙子站在废墟上,茫然看着倒塌的房子。他们的脸上、头上、身上落满了尘土……张杨赶忙上前问孩子:你们吃饭了吗?孩子摇摇头,回答说:没有。张杨去车里拿了蛋糕和矿泉水给了老阿奶和两个孩子。接着问他们,阿爸阿妈呢?孩子告诉张杨:阿爸阿妈都到山上挖人去了!张杨哽咽了,拿出500元现金塞到老阿奶手里,嘱咐两个孩子,一定照顾好阿奶,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面对此情此景,张杨在车里不知道流了多少泪……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以创业园孵化企业负责人的身份参加的捐资助学活动上,张杨被一名已经得到其他企业资助、与爷爷相依为命的困难学生— —车晓燕的遭遇所打动。于是,她主动与车晓燕所在的大通四中的景老师联系,让老师帮忙转交了她的第一笔500元个人资助款。

  也是从这次开始,张杨对山区学校的关注、对困难学生的资助一发而不可收拾。

  张杨曾资助贵南县过马营镇6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张杨先后资助大通六中学生185名完成学业;

  她听到一个贫困县的两所中小学师生冬季取暖存在困难,二话没说,当即购置20个烤箱送到了校园;

  她认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道理,在直接向贫困县乡学校捐赠书籍学具的同时,给在西宁周边有条件的困难学生赠予购书卡,让他们到书城体验读书的氛围、感受城市的文化气息,在一来一回中坚定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心。

  近10年来,张杨先后以个人和企业名义,累计在资助困难学生、重病患者以及向学校捐赠书籍、学习用具等方面出资超过30万元。

  自己的绵薄之力可以帮助很小的一个群体,可今后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重病患者以及更不幸的事件,那可怎么办哪?总不能知难而退吧?一次次的经历,使张杨提前有了这样的担心。于是,她想到了在志愿者中间成立公益组织,在朋友圈内建立公益微信群。

  这样的事情说来就来。 2017年3月中旬,张杨得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宝库乡祁汉沟村七年级的女生李静罹患白血病,但一家人倾其所有,无力承担总计约17万元的手术费和未来4年的治疗费。张杨带头呼吁,发起捐助活动。简短明了的倡议,通过微信群发给了企业家们。 4 天后,爱心捐助款项达到近18万元。捐款转入省妇儿医院专款专用。万幸的是姐姐的造血干细胞与妹妹配型成功,但姐妹俩术前准备和营养保障的开销、家人在西宁日常开销从哪里来?张杨不加犹豫,定期将小龙虾店的一部分营业收入悄悄地送到李静父母的手中……

  有些力所能及的爱心行动,还折射着张杨对救助对象的深深敬畏和牵挂。比如,冬至前后的大冷天,她在上下班的沿途看到环卫工人们凌晨五点就开始工作,于是,她发动员工连夜煮饺子,驾驶车辆往返于小桥大街、生物园区、海湖大道之间,给摸黑出门工作的环卫工送早点,还为他们送上公司生产的手套、帽子和新工装。

  张杨说,这些年的实际行动使我相信,爱心可以启迪心灵、善举可以融化严冬……

  多么可亲的女孩儿,多么阳光的张杨呵……

  3.

  如果说捐资助学是最直接的公益活动,而在张杨看来,关注残障人士、提供就业平台,是助力一个群体更有尊严地生活的治本之举。张杨说,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况且,这是一个特殊的“渔夫”团体,只有提供一方蓝天、一泓湖泊,他们才能够一展身手。

  于是,从2013年创办大洋乾坤劳保用品有限公司以来,张杨就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促进聋哑人平等就业、务工培训等社会公益领域。

  目前,在大洋乾坤劳保用品有限公司的51名员工中,有44名是以聋哑人为主的残障人。她不仅自己带头资助聋哑学校18名孤儿和贫困家庭,还鼓励企业员工与聋哑学校的学生建立了“一对一”帮扶关系,对在校学生开展学习指导、并给予生活上的资助。

  在企业内部,也为聋哑员工创造平等的成长机会,将一部分老员工培养成管理人员,让聋哑人传帮带聋哑人。

  2015年6月,青海省、西宁市残联和民政部门向她的公司颁发福利企业证书,并将企业确定为残疾人培训中心、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

  然而,仅仅一个劳保用品公司不足以满足张杨日渐成熟的公益心。张杨创新的潜质、实干的精神也不可能将自己囿于一方小小天地之中。

  2016年3月,张杨投入78万元拿下“忆口香”小龙虾青海总代理,一下子开了三个分店,最多时残疾人青年就业达到了30人。一开始就定下捐助小规矩:小龙虾每卖出1斤就捐2元、奶茶卖出1杯就捐1元,日积月累,这是一笔价值不菲的爱心基金。张杨开始尝试建立起营销策略和公益筹资相辅相成的长效机制,达到了既能释放消费者公益消费需求、又能壮大公益资金规模的目的。

  “就业需要更多载体,公益也需要实践平台”。基于这样的考虑, 2017年4月,张杨在西宁力盟商业街开办了全国首家“无声”咖啡店,服务员全部招聘聋哑人就业,向消费者免费借阅手语速成手册、提供手语培训服务,成为引导社会关注聋人群体就业、传播爱心公益行动的心灵驿站。

  2017年5月16日,张杨作为企业法人,与青海省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正式签约,准备进驻基地帮助更多残疾人就业,也想让解决残疾人就业的爱心企业放心录用残疾人。张杨不希望对聋哑人的帮助只是暂时缓解他们的困难,她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帮扶,让聋哑人掌握谋生技能,希望每一个店员都能独当一面、独立自强。张杨对一些社会人士将“聋哑人”改称为“失语者”颇为赞赏。

  2016年6月,张杨做出了一个非常的决定,将“忆口香”小龙虾店十分之一即价值10.9万元的股份分给10名一起摸爬滚打的聋哑人员工。这样做的结果是,销售旺季他们一个月加分红的薪水就能拿到5000多元。

  2016年9月至2017年4月,这段日子给每一个员工的感触颇深。由于咖啡店资金周转遇到困难,小龙虾遭遇销售淡季,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商业街周边的几个做小龙虾、咖啡生意的餐饮店纷纷改行。面对困境,张杨急得上火了,好几次也想暂停“忆口香”小龙虾店及咖啡店的生意。因为, “忆口香”小龙虾力盟店与咖啡店的租金、 20多个员工的工资等费用,一个月下来将近需要10万元,对于一个刚起步的企业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而此时的张杨看到,聋哑员工们并没有丝毫的气馁,大伙儿用熟悉的手语和眼神告诉张杨:放心吧,姐姐,就算不发工资,我们也不会走的!聋哑人员工回报张杨的,是他们对企业发展的憧憬和洋溢在眉宇间的自豪。

  耳道发育不完善的员工周勇钢对记者说:我们都叫她姐姐。真的,我们在这里就好像姐姐弟弟一样工作生活。在这里,我得到了第一份工作,就像自己找到了温馨的家一样。

  “在助残的路上,我不希望对聋哑人的帮助只是暂时缓解他们的困难,只希望通过自己的帮扶,让聋哑人掌握谋生技能,而是希望每一个店员都能独当一面、独立自强……”张杨微笑着,很真诚地对记者说。

  在真情的感化和激励下,残障员工们逐步走出了心理的阴影。以往只顾自己的他们开始关心他人了,一向抱怨颇深的他们也开始懂得了感恩与孝敬。

  此时,古城温暖的阳光,也一次次掠过这些残障员工的心头……

  最近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因稿件中需要核实一些数据和事实,记者拨通了张杨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张杨声音有些嘶哑并不时传来阵阵咳嗽声。她说,她现在正在祁连山深处一处矿区的生态修复项目现场,忙着和员工们一道整地种草呢。她还说,这里地处高寒,刚才天空中还飘了一阵雨夹雪,作业者经不住风寒,有些感冒了。

  断断续续的通话完毕,记者想起张杨曾经说过,她的团队今年接手了一个生态治理项目— —在海拔4200米的木里矿区实施20万平方米的草地修复治理工程。按照张杨以往的做事风格来看,不靠谱的事情她是不会轻易去做的。由此看来,在她的心目中,自然生态的修复与社会心态的修复显得同样重要。这位西宁市政协最年轻的委员,在为“企业要有所社会担当”的承诺而进行着有益的实践,也正在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而作着积极的努力……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文明青海 更多>>
·省城西区500支“黄手环”关爱老年人
·西宁市总工会开展金秋助学受助学子“爱...
·平安开展宣传活动传递正能量
·观看红色革命影片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海西20名杰出(优秀)青年卫士受表彰
青海好人 更多>>
  7月20日,西宁市城北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朝阳中队执法队员在巡查中发现一名老人晕倒在地上,城管队员们...[ 详细 ]
·出游大意丢手机 好心人捡到送还
·身边的感动:众邻里救助独居老人
·“姐姐”刘芬珍用心温暖学生
文明创建 更多>>
·乐都:阿依赛迈山下的幸福之家
·计生特别扶助对象住院将享陪护保险
·互助警方救助一走失智障男子
·宁波镇海中学对口帮扶海西州高级中学
·餐桌文明深入人心“光盘行动”效果显著
未成年人建设 更多>>
·四个引领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共青...
·“暑期课堂”关爱留守儿童
·德令哈第二届少儿亲子夏令营开营
·小导游大赛让西宁美名扬
·“童享”暑期特训营让西宁市240名随迁农...
文明风采 更多>>
王玉英:每个孩...
喜迎党的十九大...
藏族村来了位汉...
高温“烧”不退...
友情链接→
中国文明网
中央外宣办
中国未成年人网
青海新闻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
青海科协网
青海人才网
青海经济信息网
主办:青海省委宣传部 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