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欢迎您进入青海文明网 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 文明青海 | 文明创建 | 青海好人 | 未成年人 | 志愿服务 | 我们的节日 | 新书架 | 礼仪学校 | 通知公告 | 资料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青海新闻网 青海文明网文明创建 →正文
“说事点”“沟通日” 打开百姓心锁的“钥匙”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7-09-26 09:48:18
编辑: 朱月琴

  海东市乐都区城台乡台子村群众向媒体记者介绍台子村平安创建工作。

  乐都区城台乡台子村“群众说事点”现场。

  海东市乐都区城台乡政府干部在台子村走访群众。

  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政府干部入户走访群众。

  乐都区城台乡台子村村民备战全省射箭比赛。

  青海新闻网讯

  关注:

  镜头一:入秋以后,天气随着几场秋雨明显凉了下来。可是海东市乐都区城台乡台子村的文化小广场上还是那么热闹。这个晴朗的上午,村里的射箭队又操练开了,年轻人张弓搭箭,老汉们还是照旧,坐在“说事长廊”里喧得热火朝天。

  说起这个“说事长廊”,村里的人都能说上两句。台子村前党支部书记许正元告诉记者,这样的长廊是去年城台乡党委统一给各村修的,“这儿就是村里的新闻中心。”许正元说,长廊没修起来时,村“两委”就在广场边上挂上了一块“群众说事点”的牌子和一个意见箱,箱子的钥匙由乡政府统一保管,一周一取。

  令他没想到的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措还真是管用,“一开始村民们只是把这里当成说闲话的地方,但慢慢的,大家发现,‘闲话台’变成了‘实事台’,一些被当成闲话说出来的困难、矛盾很快得到了解决,村民的反映特别好。”在台子村当了20多年村党支部书记的许正元指着“说事长廊”上那副篆刻精美的对联说:“村干部啥时候心里都这样想,老百姓肯定满意。”再看对联的内容:聆听群众言莫忘初心,细看所做事不负重托——为人民服务。

  镜头二:和台子村相邻的城子村也是在去年修起了“说事亭”,就是在这里村“两委”根据村民们反映的情况,办了不少事实,解决了不少问题。

  从村党支部书记梅成烈的口中我们得知,今年村里给村民们新建了一个供水点,解决了全村人用水难的问题,村民们高兴极了。梅成烈告诉记者,村“两委”在了解民情的过程中,得知现有的供水点远远不能满足大家的生活需求,甚至已经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用水是大问题,一天也耽误不起。”梅成烈说,了解到情况后,他们及时向乡党委汇报,并很快建起了新的供水点。

  说起这个“说事亭”,梅成烈感触也很深:“以前我们去了解情况有个专门记录的本子,现在‘记录本’下岗了,老百姓们都愿意到‘说事亭’里说事,信息反倒比以前灵通了。”他说,以前村民们提出的意见多,现在大家说出的建议多,这就是最大的变化。

  镜头三:海东市乐都区瞿坛镇徐家台村村委会里,村民徐得荣、盛国连等村民代表正在向村党支部书记徐世林反映情况:“村庙门口有个羊圈,弄得庙门口的卫生太差了,村民们要求把羊圈拆掉,重新整治庙门口的卫生。”徐世林当即答复:“这个事情一定限期办。”

  在瞿坛镇,像徐家台村这样在“民情沟通日”上反映上来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的还有很多,角营村整治了影响路面和围墙的排洪沟;河西村修建了蓄水池……件件桩桩都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徐世林告诉记者,每月的10号被确定为“民情沟通日”,村民们都盼着这一天哩。但对于村“两委”班子来说,现在每天都是“民情沟通日”,只要群众有需求,随时来随时接访,已经成了常态。他说:“村干部就是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老百姓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好多话也敢说了,这对我们的工作有好处。老百姓多来一个,我们村干部就相当于多了一双眼睛和耳朵。”

  现实的考量

  “群众说事点”也好,“民情沟通日”也罢,都是当地政府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深入了解群众心声,进一步拓宽村干部与农民群众交流沟通渠道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之,近几年,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田间浇水、邻里纠纷、危房改造、精准扶贫、生产生活困难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日益增多,另一方面一些乡、村干部服务不到位、信息不畅通、群众的急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群众产生了怨言。为了及时掌握群众需求,化解矛盾纠纷、监督民生事务、倾听群众心声、零距离为群众服务,海东市各乡镇结合实际,听取多方意见建议,积极打造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让群众“有地方发牢骚”,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最需要的时候。各乡镇党委、政府有了这样一个了解社情民意的一个便捷渠道,真正实现了倾听民声、服务民众、排解民忧,也拥有一条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

  一致的目标

  记者了解到,“群众说事点”“民情沟通日”的做法得到了当地群众极大的支持,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也制定出不同的服务内容,对于帮助老百姓及时解决和处理反映的问题,广泛宣传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惠农惠民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安全防范常识等,搭起了一座沟通服务群众的便民桥,全面维护了社会稳定。

  在城台乡,“群众说事点”不但设置了意见箱,公开监督电话,还在村里选定威信好、觉悟高、为人正派,有文化的村民担任信息员;由驻村干部、包片领导、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一起组成“群众说事点”工作小组,每周三到“群众说事点”与群众聊天,拉家常,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需求,掌握群众所盼。

  “群众说事点”制度还规定包片领导和驻村干部、村干部要经常走访一些农户,特别是定期到老弱病残、留守妇女儿童家中上门“问事”,主动收集民意,多层面、多角度掌握村情民意,及时研究处理苗头性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乡、村干部主动登门入户,找到那些不便于和不愿意到村说事点来说事的群众,让他们把意见、建议和要求说出来;通过集中议事,把政策交给群众,把短处亮给群众,把家底交给群众,最大限度地维护好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调动群众参政、议事的积极性等。

  注重办理实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问题办理效果的标尺,将“说事点”工作情况作为年终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标,群众满意率低于80%的不能评为“五个好”村党支部,低于60%的扣村党支部书记10%的绩效工资,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乡、村党建工作、评先评优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在瞿坛镇,各村、镇干部突出做好政策宣传,积极发挥“宣传员”和“引导员”作用,加大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积极引导群众学习相关优惠政策;干部们把“民情沟通日”制度作为提升素质的外在动力,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干部们在沟通前自觉学习方针政策,吃透精神,学习研究的自觉性明显增强;强化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党员的先进性得到充分体现,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大邻里纠纷的化解力度,“民情沟通日”活动实施以来,瞿坛镇每年共调解各类矛盾30件左右,开辟了矛盾纠纷的便捷式高速“绿色通道”,实现了党群干群沟通从“被动应付”向“主动接待”转变,从“群众上访”向“干部下访”转变,减少了矛盾和冲突。

  喜人的成果

  现在,在海东市乐都区各乡镇,无论是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还是邻里矛盾纠纷;无论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还是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意见建议,都能得到反映,也都能引起乡村两级组织的重视和得到及时答复解决。

  畅通了民意渠道,促进了基层的和谐稳定。让群众把心里的“郁闷”说出来,把“肚里”的怨气撒出来,把邻里间的“疙瘩”解开来,把发展各项事业的“点子”讲出来,架起了乡村两级组织和群众沟通的“连心桥”,开辟了新的民意渠道,形成了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化解矛盾的快速反应机制,最大限度减少了不和谐因素。

  转变了工作作风,提升了干部工作能力。干部与群众实现了面对面、零距离接触,干部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尤其学会并掌握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方法,提高了为民办事谋福祉的本领。通过认真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更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使群众能够相信党和政府,相信干部,减少了群众的消极对立情绪,维护了社会稳定。

  密切了干群关系,增强了党组织凝聚力。通过听群众说事和干部主动问事,乡村两级干部面对面听群众“倒苦水、吐怨言、说实话”,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密切了与群众的关系。

  发挥了群众的民主权利,增强了群众自治能力。通过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与群众讨论乡、村发展思路、新农村建设规划等,让群众充分发挥了民主权利,有了当家作主的意识,更好地激发了群众自治的激情,使群众在闲暇时讨论的是如何发展经济、建设家园,参与到健康的文化体育生活中,而不是闲来找茬闹事,使农村面貌有了明显改观,有效促进了社会稳定。

  正如徐世林所说:“让老百姓有说话的平台,也就让他们有了参政议政的责任感。干部不一定能想得面面俱到,但老百姓却有自己的想法和先进性。”(作者:王宥力)

  点赞

  绽放在长江源头的“80后”警花

  她,从警8年来,从普通民警到副政委,无论身处什么岗位,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时的铮铮誓言,无怨无悔地贡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热情。

  她,扎根基层,敬业奉献,始终带着对群众深厚的感情做工作,用“警”的威严和“花”的柔美展现了新时期的女警风采。

  她就是治多县公安局副政委松毛。

  治多县因地处长江源头而得名,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县。作为一名藏族女警,“85”后松毛,生在治多,长在治多。在同事们眼中,生活中的她爽朗、大方、热情,工作中的她认真、扎实、能干。2009年经过招警考录,松毛进入了公安队伍,成为了治多县公安局的一名民警。2013年,松毛任治多县公安局指挥中心主任、办公室副主任,在工作期间,她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形成了独特的工作思路和创新的工作能力。积极为困难女民警及辅警争取工会救助资金,组织青年女民警开展环保活动、参加全县文艺节目汇演,并以情景剧“我是一名女警”生动演绎女警的生活、工作,多次组织女警开展以毛线编织衣物的“亲手编织献爱心”,使得34名儿童穿到了女警亲手编织的爱心毛衣。作为老党员的她不忘带新人,她作为入党介绍人,在一年时间里介绍5位新警加入中国共产党。

  针对宣传渠道闭塞、宣传面狭窄的问题,松毛积极联系,设立了“治多公安”微信公众号,切实拓宽了治多公安工作的宣传面。自2016年启用了新版治多县公安局内网网页,实现了简报信息无纸化。根据工作安排,她创办了“治多县公安局警史馆”,在编写材料、收集文物期间,她常进出库房、走访老公安、翻阅历史材料。经过努力,治多县公安局办公室多项工作形成了特色,形成了闪光点,在全县、全州中均走在前列。

  松毛用自己的踏实创造了一项项纪录,仅48小时完成了治多县公安局有史以来级别要求最高的警卫安保方案。截至目前,由松毛编发的简报约有2300余篇、调研材料53份、各类文件及方案1600余份。在这一串串看似枯燥无聊的数字后面,凝结的是一个人民警察对党和人民的忠心。

  热爱生活的松毛,是个热心肠。住在治多县城的代吉老奶奶是一位孤寡老人,身边只有身患重病的弟弟陪伴,弟弟多年卧床不起。松毛了解到情况后,带领办公室民警三四个人,定期去打扫卫生,轮流照顾他们的生活,一直坚持了一年多,现在代吉兄妹生活在治多县敬老院,由政府供养,松毛也放心了。2013年5月,松毛了解到一个寄宿小学的6年级学生陈莱多杰,家住离县城百余公里的扎河乡,父母离异,生活没人照顾。松毛把陈莱多杰带到自己家,管吃管住20多天,在松毛的悉心照顾下,陈莱多杰顺利小升初,现在还和松毛保持着联系。

  正是凭着对工作的极大热忱和勤劳踏实、兢兢业业的工作,近年来,她先后获得三等功一次、“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治多县巾帼标兵”“治多县三八红旗手”等荣誉,“作为人民警察,守护百姓平安就是我们的职责,群众满意是我们最大的荣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牢记职责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守护一方平安贡献自己的力量。”松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作者:魏爽)

  生活与法

  不得已的官司

  【事件回放】

  “姐姐,你赶紧到医院来,咱妈越来越不好,看着不行了!”接到妹妹电话的小娜焦急万分,连夜赶到了医院。眼前的一幕让她伤心不已:年迈的母亲躺在床上,疼痛已经把她折磨的消瘦不堪,眼角还挂着强忍的泪水。妹妹一见小娜,忍不住哭起来:“从住院治疗开始,妈的病不仅不见好,反而越来越严重了,这到底是咋回事呀?”

  这天凌晨,小娜的母亲就去世了。妹妹回忆,刚住院的时候,医生诊断母亲患的是肝炎,可是治疗了一段时间,病情根本不见好转。直到昨天,医院才确诊母亲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可是,当小娜向医院询问主治医师在哪里的时候,医院却说这位主治医师休假了。愤怒的小娜当即叫来了自己的朋友,堵住了医院的各个出口,因为她确信这位主治医师一定是在医院里了,不肯出来见她。医院的工作人员指责小娜故意闹事,不过是想要巨额的丧葬费。小娜一连几天都蹲守在医院里,也没找到自己要找的人。谁知,没过几天,一家报刊却刊登出小娜“借母亲之死医闹,索要巨额丧葬费”的文章,这让原本就很伤心的小娜更加气愤不已。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也为了给母亲讨回一个公道,小娜将医院告上了法庭。

  【法官说话】

  法院通过小娜母亲的病历报告,证实医院确实存在误诊的现象,因此耽误了小娜母亲的治疗时机,所以院方在此次医疗事故中负有主要责任。故判决院方赔偿小娜及其家人相关费用。事情终于结束了,可母亲的生命,即使有再多的钱也换不回来。(作者:王宥力)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文明青海 更多>>
·喜迎党的十九大 同心共筑中国梦
·【喜迎十九大 学典型 做贡献】用爱铸就...
·千里育桃李 润物细无声——记援青干部、...
·全国首届高原地区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在玉...
·扎扎实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曲艺专场演出...
青海好人 更多>>
  马欢是青海大学昆仑学院2015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现任青海大学昆仑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 详细 ]
·“第一书记”圆贫困生的大学梦
·浩浩妈妈为马顺洪献爱心
·一股股暖流涌向马顺洪
文明创建 更多>>
·马锁安的扶贫故事:村民最信赖的人
·92岁老人迷路热心人伸援手
·14小时,三地警方帮走失女子回家
·海东:迎接十九大,忠诚保平安
·贫困户家的牛犊能卖上钱了——马锁安的...
未成年人建设 更多>>
·玛多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凸显成效
·民族团结的阳光洒满校园
·黄河路小学开学第一天
·让爱与梦想一起远航— —杂多学生赴京参...
·杂多学生赴京参加“三热爱”主题教育实...
文明风采 更多>>
公安民警走访慰...
快板说唱弘扬传...
800个小烟缸安装...
街头身份特殊的...
友情链接→
中国文明网
中央外宣办
中国未成年人网
青海新闻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
青海科协网
青海人才网
青海经济信息网
主办:青海省委宣传部 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