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欢迎您进入青海文明网 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 文明青海 | 文明创建 | 青海好人 | 未成年人 | 志愿服务 | 我们的节日 | 新书架 | 礼仪学校 | 通知公告 | 资料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青海新闻网 青海文明网文明创建 →正文
【第一书记在基层】他用实干赢得群众好口碑
来源: 海东时报
发布时间: 2018-01-17 15:41:06
编辑: 朱月琴

  ◀玉麦街旧貌

玉麦街新村一隅

张海生(右)入户调查

▲张海生组织全体村民在晒麦场上召开村民大会

▲玉麦街村村民去西宁上班的路上

  青海新闻网讯

  2015年10月,海东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张海生被选派到化隆回族自治县昂思多镇玉麦街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带病坚持工作,全身心扑到贫困村的帮扶中,结合玉麦街村的实际,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完善脱贫目标、调整帮扶措施和工作方式,圆了玉麦村56户农户几代人的搬迁梦和19户贫困户的脱贫致富梦。

  2017年底,玉麦街村整体脱贫,张海生被评为海东市优秀“第一书记”。

  搬迁计划有了着落

  1月10日,记者跟随张海生来到了玉麦街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整齐齐涂了米黄色涂料的房屋和围墙,一条条宽敞干净的硬化路,一盏盏明亮的太阳能路灯……冬日里的玉麦街新村在阳光下显得那么宁静。

  走进老村支书陈四个家里,陈四个正在为习近平总书记的画像献哈达。看到张海生跟记者的到来,陈四个便打开了话匣子。陈四个告诉记者,从1964年开始到现在的50年来,玉麦街村的搬迁已经计划了3次,而每次都是土地问题及没有带头人的原因,计划都落空了。第4次搬迁是2017年,也是最近这一次。这次玉麦街村56户人家,终于实现了几辈人的搬迁梦,全部都搬迁入住了。“如今,我们村上的贫困户只出了一万块钱就住上了像城里人一样的高标准的安全住房,还有一个小院子,多好啊!我们做梦也想不到,能住上像别墅一样的房子。这些都多亏了张书记的辛勤工作,张书记的的确确是个实干家!”陈四个说,张书记刚到玉麦村时,风湿性关节炎害得他行动不便,但他任然坚持每周实地踏勘着村里每一片土地,高度关注着村里山体滑坡的最新情况,时刻担心着村民们的居住安全问题。那段时间,张书记千方百计地查找有关玉麦街村地质灾害的资料,并通过县国土局多次邀请省国土厅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专家到现场勘查,出具地质灾害评估报告。以此为据逐级向上级部门申报易地搬迁项目。

  整村搬迁,艰难的是抉择,艰辛的是工作。虽然明确了工作计划,落实了项目资金,但个别群众思想动摇,甚至把内部矛盾和个人恩怨与易地搬迁、发展生产等脱贫致富的大事搅和在一起,影响着搬迁工作的推进。为此,张海生反反复复到农户家中拉家常,做思想工作,化解矛盾,这一个来回便是20多公里路,身患风湿性关节炎的张海生却顾不了自己的病情,依然走村入户,摸底调查,多次召开群众大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与群众一起制定规划、商讨方案。张海生感慨道:“易地搬迁,牵连着每一位村民的切身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

  为了让项目早日落地,张海生带领干部群众提前启动项目前期工作。2016年初,在张海生的努力下,终于落实了搬迁土地,完成了现场地形图测量、地勘报告和玉麦街新村规划,《玉麦街村地质灾害避险易地搬迁项目实施方案》也得到批复,同时完成了搬迁村场平及污水处理工程初步设计、搬迁农户房屋设计审查等工作,为玉麦街村易地搬迁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省首个扶贫模式

  针对搬迁群众筹集建房自筹款难度大的实际,张海生千方百计通过省工商联对接帮扶企业。他在江苏商会一个多月的门口蹲点争取,终于使江苏商会与玉麦街村建立了帮扶关系,并派出援建企业参与易地搬迁扶贫工程,同时援建企业投入221.8万元为玉麦街村搬迁群众修建住房,极大地减轻了搬迁群众建房的负担。开启了全省首个“易地搬迁+企业”的扶贫新模式。

  易地搬迁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搬迁是不行的,为让老百姓过上方便幸福的生活,张海生不怕麻烦,逐一协调水利、电力、交通、文教卫生等相关部门,争取落实道路硬化、美丽乡村、社区服务中心、人畜饮水、电力通信等一批批项目,亲自办理审批手续。一个个惠民项目,在张海生的努力下得以顺利实施。艰辛的工作中,也难免有些意外。2017年5月18日,张海生入户调查时不慎被建档立卡户家的狗咬伤,伤口多达9处,而他在住院期间仍然不忘扶贫工作,心里惦记的却是扶贫贷款、道路交通、美丽乡村等项目进展情况,放心不下便带伤工作。村民们无不为之感动,都说党派来了好书记,周边其他几个村的村民听说有这样一位“第一书记”,都羡慕不已。

  群众的事无小事

  群众利益无小事。两年多来,张海生为群众办了无数“小事”、实事。2016年,在外地打工的村民陈义德找到了张海生,说起儿子想当兵的梦想,张海生将此事放在了心上,立即联系镇武装部、县武装部帮陈义德儿子报名、体检、面试,最终圆了陈义德儿子的当兵梦;当村民姚福财提起儿子上学困难的问题时,张海生立即联系了群科高级中学校长,解决了姚金辉同学的上学问题;当得知村民史三姐身患脑瘤时,张海生立即为史三姐申请了慢性病救助。村民孙外家、张万丰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张书记为我们老百姓操碎了心,就像我们的父母亲一样关心照顾着村里的每一个人,我不知道怎么感谢他,感谢党的恩情!”

  “作为党员干部,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要以身作则,勤政守廉。”这是张海生常说的一句话,张海生的孩子在西宁上学无人照顾,但张海生一门心思地扑在了玉麦街村的脱贫致富上,除了争取协调项目有关事情以外,每天在晒麦场上、在田间地头、在农户家中与群众拉家常、交朋友,借机宣传党的扶贫政策、了解群众心声、掌握社情民意,并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一件件琐碎的小事,在张海生的眼里却是大事,一样不落地帮村民们解决。“村民们的事就是大事,只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努力让每一个群众从一名共产党员身上感受到党的温暖,这才是我们最基础的工作。”张海生说。

  庄稼人变成了工人

  为了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张海生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玉麦街村整村脱贫方案》、《玉麦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工作计划》,对全村实施易地搬迁、发展产业、生态建设和农户技能培训、就业脱贫等做了较为具体的规划,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的帮扶计划,得到了全体村民一致的认同。

  为了增加村民的收入,张海生开拓思路,想办法、出实招,培养致富带头人,积极争取退耕还林项目,动员玉麦街村群众利用两年时间将全村843亩土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将264亩地建成退耕还林干杏种植示范区,种植甘杏4.7万株。根据项目设计,三年后挂果预计收入可达100万元,可实现户均收入1.5万元以上。通过生态扶贫不仅留住了青山绿水,还安排4名建档立卡人员成为护林协管员,有了稳定的收入。“以后玉麦街村就是青山绿水好景色,并且有了脱贫致富产业。”村民王玉明说。

  张海生提出“一人稳定就业,全家脱贫致富”。2016年5月底,张海生联系西宁香格里拉物业公司、华成祥预制构件公司等企业到玉麦街村现场招聘企业员工19名,并与海东市公交集团达成了培训招聘10名公交车驾驶员的协议。村民张生祥两口子和建档立卡贫困户陈三德在香格里拉小区物业上班一年了,“是张书记帮我们实现了就业,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现在我们一个月收入两千多元,而且管吃管住发服装,‘三金’也交上了,年底还有奖金福利,‘高原风光’红脸蛋也不见了。”张生祥高兴地说。

  两年多的扶贫工作中,张海生争取易地搬迁项目资金1450万元,集中安置56户226人;争取交通行业扶贫项目资金165万元,水务投资40万元,电力投资86万元;争取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219万元;争取社会扶贫资金221.8万元;转移就业34名;实现稳定就业19人,成功创业5户……通过实施各种帮扶措施,玉麦街村已达到贫困户退出、贫困村退出的各项指标,达到贫困发生率为零的目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467元,较上年增长30%,较2015年的2400元翻了一番多。一串串数字背后,倾注着张海生和驻村工作队对扶贫攻坚工作的全部责任和心血,这也是他向党和政府及玉麦街村贫困群众交出的最好答卷。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文明青海 更多>>
·居民点赞“老人休息站”
·“恒爱行动”捐赠仪式举行
·6岁男童走失 民警帮其回家
·退休老人无偿为环卫工人做手套
·保障民生把幸福送到家
青海好人 更多>>
    为了实现群众们的愿望,胡永孝跑前跑后争取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认真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前期工作,而且...[ 详细 ]
·经侦民警魏生龙14年追回损失近亿元
·路灯下最可爱的人
·他与“三农”的不解之缘
文明创建 更多>>
·公交都市创建 让百姓出行更便利
·平安农村兴起文明“热风”
·我省首批慈善信托项目落地
·小事见真情 服务暖人心
·共和表彰9名“最美共和人”
未成年人建设 更多>>
·孩子 让我送一个温暖的冬天给你
·“全面改薄”:让城乡孩子共沐公平教育...
·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为了我们的未来——走进全国未成年人思...
·贵南:文明校园创建活动蓬勃开展
文明风采 更多>>
保障民生把幸福...
“恒爱行动”捐...
民和开展送温暖...
孩子 让我送一个...
友情链接→
中国文明网
中央外宣办
中国未成年人网
青海新闻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
青海科协网
青海人才网
青海经济信息网
主办:青海省委宣传部 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