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欢迎您进入青海文明网 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 文明青海 | 文明创建 | 青海好人 | 未成年人 | 志愿服务 | 我们的节日 | 新书架 | 礼仪学校 | 通知公告 | 资料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青海新闻网 青海文明网文明创建 →正文
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现代化强州
——海西州推进“一优两高”工作综述
来源: 柴达木日报
发布时间: 2020-09-22 11:44:04
编辑: 朱月琴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以下简称“一优两高”)的战略部署,这是省委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行动,是省委在深刻认识省情基础上构筑的具有青海特色的发展战略,是全省上下深入实施“五四战略”的有力抓手,是省委治青理政方略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青海资源主要聚集地,青海发展工业和打造循环经济的主战场,海西州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落实省十三次党代会和省委全会部署,团结带领全州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实施“五四战略”,深度结合“一优两高”战略部署与海西发展实际,以“生态保护第一”为使命,以“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为根本目标和追求,勠力在新时代新起点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现代化强州。

  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第一使命——

  绘就美丽生态画卷

  近年来,海西州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不断突出资源优势,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将推进绿色循环经济发展落实到发展理念的重塑和发展方式的重构上,让绿色成为永续发展的新动能。

  海西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统筹推进,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各项工作协调发展,不遗余力持续打造蓝天、碧水、净土,铺陈家园最美底色,绘就美丽生态画卷。

  环境保护举措更加有效。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全面建立四级河湖长制工作体系,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深入开展违建别墅、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发现的问题全部整治整改到位。

  重大生态工程稳步实施。积极实施《柴达木生态综合治理与绿色发展规划》,扎实推进三北防护林、祁连山生态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公益林生态管护143.3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4.7万公顷,改良退化草原1.33万公顷。实施废弃矿山治理项目9个,恢复治理面积328.5公顷。

  国土绿化加快提速。实施国土绿化6.5万公顷,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扎实推进人居绿化,完成城镇绿化造林面积366公顷,村庄绿化面积23公顷,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海西蓝”呈现美丽风景。分类推进88家“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扎实推进煤烟型污染治理,淘汰燃煤小锅炉6蒸吨。2020年上半年,德令哈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93.7%,同比上升3.3%,PM2.5平均浓度1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格尔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91.4%,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2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3%,全州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

  “碧水清”铺陈最美底色。制定《海西州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一源一策”整治方案》,开展全州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整治工作,扎实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整治及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目前,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保持稳定,基本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

  “厚土净”绘就生态画卷。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扎实开展污染源排查工作,已完成全州223个重点企业行业用地调查,现场抽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废物资源化处理设施配套率达95%以上。加强对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和处置等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目前,全州237家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与医废处置中心签订处置协议,累计处置医疗废物119.26吨,全州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始终把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动力——

  建设现代化强州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海西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等困难和挑战,把握形势变化,加强战略谋划,推动全州经济社会持续向好、稳中有进,年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迈出了现代化强州建设的新步伐。

  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精准把握宏观政策取向,及时研究部署重大事项,注重发挥“五重”工作委员会和工业经济运行、固定资产投资指挥部和五人大督察作用,成立36个重点工作推进组,实施州级领导包重点项目制度,抓重点、攻难点,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完成。

  全力以赴稳定经济增长。深度落实促进经济增长若干措施、减税降费各项政策,研究出台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10条、促进招商引资工作9条等政策措施。扎实开展“市场主体发展促进年”活动,深入实施投资“审批破冰”工程,持续开展亲商暖商爱商护商招商行动,建立德令哈市与州级一体化政务服务模式,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柴达木绿色循环低碳示范区发展总体规划》,加快推进“五个千”产业集群建设,第一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架构顺利实现,谋划推进镁锂钾、高新技术、军民融合等十二大产业基地建设。实施重大产业项目提速行动,有序推进飞机收储和回收中心、中广核风光核储等关乎长远发展的36个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鲁能50兆瓦塔式熔盐太阳能热发电项目填补了国内风光热储调荷智能调度的技术空白。设立文化旅游循环经济产业基金,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再创新高。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出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促进枸杞产业发展条例、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牧业发展新动能11条措施,大力推进绿色有机生态农牧业建设,在15个村开展省州级示范试点,格尔木入选第二批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柴达木枸杞标准颁布,枸杞全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元。

  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定出台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确定柴达木城镇群“两心三带多节点”发展思路,高起点打造格尔木全省副中心城市、德令哈州府城市和茫崖石油新城,高标准建设35个乡镇和15个特色小镇,完善城市功能,推进产城联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

  始终把创造高品质生活作为第一追求——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优两高”战略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最终目的,顺应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海西州坚持把更好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不懈追求和奋斗目标,围绕实现“两个率先”,着力从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统筹做好脱贫攻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各领域民生工作,切实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州各族群众,努力为各族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

  下足绣花功夫,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创新构建政策体系,在推动国家和省上政策落细落实的同时,制定“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十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以及贫困学生助学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养老服务扶贫实施意见和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全力打造具有海西特色的“1+8+10+3”脱贫攻坚政策体系,为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和工作保障。突出抓好产业扶贫,落实专项扶贫资金23亿元,建成5个扶贫产业园、5个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实施12个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组织开展联企兴村“1+1”行动和村集体经济清零后的“兴产提质”行动,295个村持续保持5万元以上收入,164个村有了稳定收益的实体产业,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4989元。强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落实行业扶贫资金104亿元,实施4166户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全面完成1362户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解决了1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建设农电线路773公里、通村公路2252公里,农牧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着力巩固脱贫成果,制定实施巩固提升的三年行动计划,出台20余项巩固措施,州级财政投入1400万元,连续三年为脱贫人口购买“脱贫保”商业保险,连续两年为边缘户购买“防贫保”商业保险,实现脱贫户“脱贫保”和边缘户“防贫保”商业保险全覆盖,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成效显著。深入推进精神脱贫,持续深化感恩教育,创新开展“共产党好、总书记好,听党话、跟党走”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选树58户脱贫典型,组成报告团在全州宣讲脱贫经验,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夯实民生之基,织密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级出台的社会保障政策,推进社保经办业务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在全州37个乡镇安装社会保险业务专用网络,将112家村级卫生室纳入定点医疗机构,社保卡持卡人数达95%以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并轨,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州级统筹,走在全省前列。同时,全面推进失业、工伤、生育保障体制改革,实现应保尽保。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7397人、城镇新增就业8.17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49.78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加快民生项目建设。实施敬老院、社会福利中心、救灾物资储备库、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城乡社区服务中心(站)等民政公共服务项目75个,总投资2.32亿元,增强群众幸福感。

  紧扣群众所需,持续增强群众就医获得感。全面加快医联体建设。制定海西州构建医疗联合体实施方案,组建区域医联体3个、县域内紧密型医联体9个,两家三级医院积极参与省级专科联盟,启动实施都兰县紧密型医共体和健康服务共同体国家级试点,在格尔木市、都兰县组建独立法人紧密型医共体,全面推行行政、财务、资产、药品、业务五统一管理,州域内14家公立医院和4家中心卫生院实现数据共享,部分乡镇卫生院恢复住院业务,县域内就诊率达到80%以上,全州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58个。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启动“医保诚信体系建设试点改革”,建立“基本医保+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大额医保”大病保障机制,推行远程会诊费用补助政策,落实民生基因五项检测等医改惠民项目。推行“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各级公立医院与28家基层医疗机构开通远程诊疗系统,与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建立远程协作关系。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所有二级公立医院建立健全了章程和制度,实行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现人员招聘和职称聘用自主权,完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实行医院领导班子年薪制。

  坚持教育优先,全面提升教育工作满意度。持续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工程、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和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等重大项目,全州中小学和幼儿园办学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108%、94.8%、98.2%,控辍保学各项指标均走在全省前列,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8%。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水平。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人才培养和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形成政府、企业、院校和社会协同推进的职业教育办学新格局。建立企业兼职教师人才库,建成以化工、机电、医学、生物工程、经济旅游等为主的24个高职专业和以化学工艺、新能源为主的18个中职专业,高职就业率达到83%以上,中职就业率达到98%以上。制定下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办法》等政策办法,从保障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地位等方面保障教师安心从教。积极开展教学能手评选暨岗位大练兵选拔、州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评选、“大教研、大听课、大评课、大检查”活动,设立500万全州教育教学优质综合发展激励奖,引导广大教师比学赶超。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出台《海西州“互联网+教育”发展四年行动计划(2019-2022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积极探索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部分学校开展“电子书包”“翻转课堂”等探索,格尔木市中山路小学智慧云创客平台、州高级中学空中课堂等教学模式逐步成熟。目前全州中小学已全部接入国家和青海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成“互联网+教育”云平台学校9所、班级平台2272个,师生空间12万个。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的背景下,海西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努力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千方百计稳住经济基本盘,全力以赴兜住民生底线,全力以赴抓经济运行、抓项目投资、抓改革开放、抓营商环境,全州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奋斗创造奇迹,实干成就未来。海西始终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州各族人民,砥砺初心使命,激情干事创业,朝夕不倦,奋勇拼搏,奋力谱写“一优两高”战略在柴达木盆地的华彩篇章。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文明青海 更多>>
·西宁11对新人集体婚礼倡导文明新风尚
·魅力大通: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绚丽绽放
·雨天出行小细节彰显西宁大文明
·建成286个农村老年之家 西宁农村养老服...
·汇聚志愿者力量 共建文明家园
青海好人 更多>>
  至目前,青海省献血者队伍中已发现并确认Rh阴性血型献血者1599人。他们都是无偿献血志愿者,平时不轻易...[ 详细 ]
·2月至7月我省1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幸福西宁好人多!”
·孝老爱亲的好牧民
文明创建 更多>>
·西宁: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频添硕果
·平安千余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
·互助:红崖子沟117户群众分到安置房
·【爱国情 奋斗者】矢志不渝 教书育人—...
·德令哈: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
未成年人建设 更多>>
·我省多途径加快建设“儿童之家”
·西宁:织起关爱儿童“幸福网”
·点缀多彩童年,成就“幸福港湾”——西...
·全力推动未保工作再上新台阶 海西州未成...
·青海省委网信办、省教育厅联合开展涉未...
文明风采 更多>>
“彩虹故乡”劲...
新时代幸福西区...
一见“青”心—...
“一江清水向东...
友情链接→
中国文明网
中央外宣办
中国未成年人网
青海新闻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
青海科协网
青海人才网
青海经济信息网
主办:青海省委宣传部 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