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欢迎您进入青海文明网 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 文明青海 | 文明创建 | 青海好人 | 未成年人 | 志愿服务 | 我们的节日 | 新书架 | 礼仪学校 | 通知公告 | 资料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青海新闻网 青海文明网文明创建 →正文
中华文明千秋颂 廉洁家风代代传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0-10-12 08:44:02
编辑: 崔永焘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和廉洁家风建设工作,省直机关工委联合省纪委监委、省委组织部、省妇联,在省直机关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廉洁家风征文、廉政亲情寄语和好家规好家训征集活动。活动得到了省直机关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参与,共征集到各类作品1100余篇(条),现筛选出部分作品予以刊登。

   难以忘却的教诲

  最近老家传来消息,原来的庄廓和老房子要拆了。初秋的一个周末,我又回到了这个见证了我整个童年的地方。时值中午,初秋的暖风轻盈而至,阳光洒射在每一寸土地,似乎预示着收获的季节。跨入院门,仿佛穿越到了孩童的时光,从静谧的大院中寻求到了曾经逝去的情怀。

  出生在山区的我,对秋天有着别样的感悟。在农村,这个季节意味着你将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也意味着你将承受收获前的辛劳。豌豆黄了,为了减少烈日下豆粒的洒落,父母要在凌晨4点起床赶到对面山腰的田地去“揽豆儿” , 他们一天的伙食就是两暖瓶浓茶和一个锅盔;小麦熟了,吃过早饭,母亲驾起毛驴车拉着右腿残疾的父亲去开始他们12个小时的劳作;洋芋顶裂了田地表皮,跃跃崩出的时候,父母亲已经在规划着赶车进城卖洋芋的路线了……勤俭持家,父母一辈子都是如此。

  清楚地记得, 1994年初冬的一个傍晚,父亲、母亲还有我一家人正围着炉子吃饭。突然,家里的小狗叫了起来。

  “有人叫门呢! ”于是,父亲带着我一起去开门。门口站着一老一少貌似父子的两个人,拿着一口锅,用央求的口气对父亲说: “掌柜的,能不能麻烦你给我爷俩一些水,我们做个饭吃。再就是今晚可能要在你们家门口的草垛里面过个夜,可以吗? ”父亲看看衣衫单薄的他们二话不说,先把爷俩请进了屋子。进屋后,那位长者告诉父母,他爷俩是大通人,平时开着手扶拖拉机以卖铁大门为生,等转到我们村的时候天晚了,就想着在外面草垛里猫一夜。 “这么冷的天,外面就不要睡了,还是在我家休息吧! ”父亲一边安顿他们的床铺,一边让母亲做饭给爷俩吃。第二天,为了表达谢意,爷俩非要把仅有的几个鸡蛋送给父母,父母很坚决地拒绝了爷俩的好意,走时母亲偷偷地在爷俩的锅里放了半个锅盔。 “我也是出过门的人,要善待这些人啊,出门在外不容易! ”看着爷俩开着拖拉机远去,父亲搭着我的肩膀若有所思地说。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就是跟着父母亲一起进城卖洋芋。虽然辛苦,但可以浪浪眼,说不定还能下馆子吃个烩面啥的。有一次,一位身着光鲜的阿姨来买洋芋,她告诉父母他们单位食堂要七八袋子洋芋,这下高兴坏了父母。挑好洋芋过完称,在阿姨的帮助下我和母亲用架子车把洋芋送到了阿姨单位的食堂。卸完洋芋,看着阿姨递过来的“大团结”母亲连说了几声“谢谢” , 带着我高兴地走出了大门。晚上回家,父母亲兴高采烈地计算着当天的收入。 “咦,怎么多出来一张10块的! ”父亲接过母亲手中的那叠钱,仔细看了下发现,原来是有两张纸币粘在了一起。于是第二天父亲带着我和母亲去找那位阿姨。 “怎么是你们,昨天的钱给少了吗? ”当阿姨看到我们的时候惊讶地问道。母亲立马将事情原委告诉了阿姨,阿姨长嘘了一口气,非要请我们全家在食堂吃饭。但父母亲以还要回去干农活为由婉拒了阿姨。 “今晚可以安心地睡个觉喽! ”回来的路上父亲笑着对我和母亲说。

  父母亲就是用这种简单而质朴的言行告诉我“不孝父母,敬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 。 他们让我了解到,一家人在一起的和谐、勤奋、友善、感恩就是家风,我将永远传承下去。

  (作者:贺万伟单位:西海都市报社)

  辈辈传家训身教筑家风

  儿时,爷爷给我讲过“天赐颜回一锭金,外财不富命穷人”的故事,食不果腹的颜回洁身自好、志向高远,不为钱财所动、不为名利所扰,赢得了孔子和同学的称赞,受世人代代相传。爷爷时常告诫我们,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广厦千间,寝仅需六尺;家财万贯,食不过三餐” , 那时懵懂的我还没有切身的体会。

  后来听父亲说, 1960年困难时期,一天深夜爷爷把家里仅有的半袋粮食隔墙悄悄扔到邻居院里,那段时间家里只能靠一些青菜度日。当我向爷爷求证时,爷爷说,邻居家孩子多,没有那半袋粮食,会有人饿死。我被爷爷的行为深深地震撼了,不求回报、舍己为人的精神在爷爷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一生衣着简朴、粗茶淡饭,穿的衣服总是缝了又缝,家里的剩饭也是“照单全收” , 但爷爷身体强壮,几乎从不生病,只有腿疼的病根,常年贴止疼膏缓解,我每次问爷爷病因,爷爷总是默默笑一笑。母亲告诉我,爷爷担任生产队长时,冬季里为了修井,因天太冷不让年轻人下井,独自一人在刺骨的冰水里站了两个小时,从那以后落下了腿疼的毛病。还说,父亲像爷爷一样“傻” , 上世纪70年代,太爷去世后,爷爷和自己的哥哥要分家各过,分好物品后,父亲趁晚上大家熟睡时,悄悄把自家物品的标签撕掉,使自己少分一些,母亲质问他时,他说: “我们家里人少。 ”爷爷重病期间,一家人陪在身边,照顾得无微不至,唯独少了身在异乡的我。听嫂子说,那时为了更好地照顾爷爷,哥哥晚上睡觉从来没脱过衣服,很长一段时间哥哥的孝道被邻里传为佳话。嫂子还说,那时家里人络绎不绝,连几乎不走动的远乡都来探望,说爷爷德高传乡里。因路途遥远、工作繁忙等原因,我很少和爷爷团聚, 2014年春节,我打电话给病重的爷爷拜年,我听到爷爷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孩子,什么时候回来的? ”父亲在一旁解释说: “孩子没回来,电话给您拜年呢。 ”爷爷从来不主动提出让我回家,因为他也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舍小家,为大家”的责任和担当,但一句简短的话语道尽了爷爷对我的想念和回家的期盼。

  不久后,爷爷永远离开了我们,我再也见不到爷爷熟悉的面孔、慈善的笑容,再也听不到爷爷朴实的话语、厚重的家训。每每想起爷爷我都心如刀绞,情难自控。爷爷去世后,每逢春节我都尽量回家和父母团聚,其实只有自己清楚,其中有对爷爷深深的愧疚和无尽的思念。每次回家,父母总要“唠叨”说: “人不要追求大富大贵,吃喝不愁就行了,你是农民的孩子,有份工作不容易,违法乱纪的事千万不能做。 ”这是父母对我的家训,他们也传承着爷爷廉洁的家风。

  “生来平淡波不惊,一世坦荡寿寝终。勤劳俭朴德传颂,儿孙情系驻心中。笑满春风辞别去,音容常在意长存。简单质朴身传教……”这是我对爷爷一生的赞誉,也是我身正树风的精神追求。爷爷没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他的精神传承让我一生取之不尽、受用不竭。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修身齐家的至理宝典,我会记初心、守本心,扬正气、树正风,牢记爷爷家训,传承爷爷家风,在廉洁道路上做榜样、树标杆,做到无愧于党、无愧于民、无愧于家、无愧于心。

  (作者:周增宝单位:青海省工信厅)

  廉洁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我们家没有成文的规定,平时的生活中也不会把家风一类的话常挂嘴边,但是家风如细雨,润物细无声。

  记得小时候,妈妈会给我讲一些寓言小故事,其中一则因为与好吃的有关,让我在幼年时记忆尤深:春秋战国时有位叫公孙仪的先生担任鲁国的宰相,人们知道他特别喜欢吃鱼,于是大家都争相买鱼去献给他,公孙仪却一概不接受。他的一个门客听说后就问他: “你喜欢吃鱼,却从不接受别人送鱼,这是为什么呢? ”公孙仪回答说: “假如我接受了别人送的鱼,那我必然得迁就他们,迁就他们就会破坏规矩,破坏了规矩就会受到惩罚。到那时,虽然我爱吃鱼,那些人一定不会再送鱼给我了。 ”公孙仪爱鱼而拒鱼的故事,一直被传为美谈,就是因为他能够清醒认识到当权者的个人好恶与国家兴衰、个人仕途成败之间的密切关系。

  纵观先贤们的治家持家之道,周总理的“十条家规”为人们所传颂。我们永远铭记,周总理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践行克己清正、廉洁奉公;我们永远铭记,在周总理身上,彰显着中国共产党清正廉洁的执政本色,体现着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纪律的大格局;以自己的工资赡养伯母,不要当地政府照顾,不占公家一分便宜;对侄子侄女的工作调动问题,坚持底线,不搞特殊化;在北京饭店、在杭州楼外楼,公私分明,三次付钱;视察时随身带着自己的床单被褥,被褥早已泛白,破损的枕巾和睡衣补了又补,然而在总理看来,我们的国家当时还不富裕,要保持廉洁俭约的传统,即使以后富裕了,也坚决不能丢掉这份光荣传统。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周总理廉洁俭约的高尚品格,是共产党人优秀品德的集中写照,超越时空,历久弥新。即便社会发展至今日, “树立优良家风,坚持廉洁清正”永远是时代的主题,廉洁清正的家风在营造社会风气,甚至是党风党纪中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力。一个家庭是一滴水,只有每一滴水清澈明净,方可汇聚成透彻洁净的大江大河。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回顾《国家监察》警示教育节目,很多腐败分子的违纪违法行为中,往往有“家族腐败”因素。父子兵、夫妻档、兄弟帮屡见不鲜,甚至“全家总动员” , 把公权力变成“私人订制” , 最终一起走上不归路,实在是发人深省。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廉洁家风关系的不仅是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更关系到党风、政风、国风。廉洁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注重树立廉洁家风。崇尚好的家风,并将它践行下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作者:岳文娟单位:青海省市场监管局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分局)

  致小妹的一封信

  亲爱的小妹:

  很多年没有动手写过信了,就算在互联网和手机微信铺天盖地的今天,我们姊妹几个因为忙于各自的工作和家庭,也是甚少联络。首先,祝贺你今年“七一”期间又获得了一项荣誉:玉树总段的优秀党务工作者,这是你调整岗位以后,荣获的一个沉甸甸的奖项,再次证明了你的业务能力,倘若爸爸泉下有知,一定会为你感到骄傲和高兴的。

  作为家中长女,我是姊妹当中最早参加工作、最早入党的。从乐都的脑山农村走来,在基层农技站实践锻炼,再到区扶贫部门关键岗位,既要兢兢业业干好工作,还要兼顾家庭和孩子,个中的酸甜苦辣、得失成败只有自己才知道。但是不管如何辛苦劳累,我能够问心无愧,自认为没有辜负单位和组织的培养,始终保持襟怀坦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慎终如始,洁身自好,也可以说没有辜负爸爸妈妈的期望,给你和你二姐、你哥哥做了一个比较正能量的带头作用。尤其是这些年“老虎苍蝇”一起打,党员干部落马之事不绝于耳,我认为追溯其原因,多数是缘于家风不正,恣情放纵自己的兴趣、爱好、习惯,导致一失足而致千古恨。你是单位负责党务的干部,务必要牢记: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为人、做事过程中加强修养的重中之重。在党言党,这个修养,我指的是党性修养。保持平常心,说起来轻松,真正始终如一地做到这一点,确实也不容易。面对五彩缤纷、灯红酒绿的种种诱惑与考验,我们要泰然处之,就必须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苦练内功,正气存内,方能邪不压正。我早年参加工作的时候,爸爸教导过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这几句: “在单位里一定要先学习做人,再做事,要忠诚老实,要努力上进。 ”“把单位当成家,意思是尽心尽力把工作认真干好,而不是把公家的东西往家里拿。 ”在我看来,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现象虽难以避免,但对每个具体的人来说又是可以避免的,关键是把握自己。我觉得关键是要把好“第一次” , 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立于不败之地。否则,第一道防线冲破了,欲望的“洪水”就会一泻千里。特别是在“不义之财”面前,慎重对待“第一次” ,时刻警惕“第一次” , 果断拒绝“第一次” , 就不会使自己滑入腐败的泥坑。

  作为扶贫干部,我们经常学习省纪委关于扶贫领域个别害群之马以权谋私、优亲厚友、虚报冒领、截留挪用、侵占私分等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通报,我用这些通报案例警醒自己,唯有管住自己、管好自己,可一生无悔、一世无忧。否则,就会居无宁日、痛悔交加,害了自己、害了家人。所以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自觉做到公私界限分明,不义之财莫取,尤其在八小时以外的日常生活、娱乐活动、人际交往中,更加警惕,加强自律,管住自己,坚持一个“不忘” 、 三个“不要” : 不忘自己是共产党员;不要贪图小利见钱眼开,不要挥霍浪费公款,不要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今天这封廉洁家书与你共勉,希望我们慎终如始,忠诚于党,踏实干事,继续给孩子们做好表率,我想这就是我们家最宝贵的财富吧。

  大姐于2020年7月23日

  (作者:严玉花单位:青海省公路局玉树公路总段)

  廉洁种子埋心中

  一直以来, “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天下之本在家” ,足可见家是整个社会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家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住所,更是精神的寄托。家风如大树,深深地扎根于每一个家庭之中。树立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精神追求。

  良好家风的树立与传承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廉洁”教育则是家庭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人们常用“两袖清风”来形容廉洁,形成廉洁的家风,从小就树立廉洁的观念,将廉洁的种子埋在心中,才能开出清香的花朵。2018年夏天,我们陪同父母、孩子回到南方老家,初到南方,孩子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新奇,菜园子里结出的豆角、挥舞着大钳子的小龙虾、人们穿着的人字拖……有一天,父母从市场上买回来一些新鲜莲藕,孩子一看到浑身是泥的莲藕,就惊讶地问: “怎么这么多泥呀?好黑呀! ”父亲说: “宝宝,这些藕都是从泥里面挖上来的,所以都是泥巴,把它们洗干净了,就会是白白的,特别好吃。 ”孩子开启了她的十万个为什么: “为什么它长在泥里呀? ”“它是不是吃泥巴呀? ” ……

  我决定带孩子去一探究竟。走到老屋旁的池塘,一片荷花映入眼帘,孩子说这里真漂亮。我说: “宝宝,看到了吗,这些荷花又香又漂亮,但是在水下面,都是泥巴,那就是莲藕生长的地方,也是荷花的根,等荷花都开败了,莲藕就在泥巴里面长大了。 ”孩子说: “荷花真好看,莲藕也好吃。 ”我说: “是啊宝宝,你看荷花从泥巴里面长出来,泥巴很黑很脏,可是荷花很香很漂亮,莲藕也是生长在泥巴里面,可是很好吃。他们都从脏脏的地方长出来,可是自己却没有变黑变脏,这就是洁身自好。等你长大了,好好学习,不要抄别人的作业,不要拿别人的东西,就是跟荷花和莲藕一样。 ”孩子懵懂的点点头,我想,她虽然不能懂这其中的含义,但是等到她长大,等学到“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时,便会懂得其中的道理。

  这是孩子的第一堂“廉洁课” ,也是我们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人伴侣一次深刻的体验。我曾经以为“廉洁”只是事业官场中的事情,透过孩子的视角,我看到了“廉洁”教育的意义,在孩子的一生中,良好的家风能让孩子如沐春风。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从不拿别人的东西到不抄袭别人的作业,这每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都与廉洁息息相关。

  在孩子开始探索世界的时候,在他心中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定会开出清香的花朵。“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 做好家庭“廉洁”教育,树立和传承良好的家风,才能做好社会的“守卫者” !

  (作者:张连珠单位:青海广播电视台)

  与父书

  先考在上,书信如晤:

  不孝子顿首。时逝如箭,倏忽然,不觉已五岁有余,虽金乌坠地,然音貌犹存,思之不禁潸然泪下。俗言,水常在、山常在、人不在,颇为感伤。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于此书思索良久,辍笔未耕,今意决,藉此以诉。仍记,家严性温和、易近人、喜读书、犹善身教,独爱姊妹三人绕膝,享天伦之乐。心为竖子,空问,安好否?

  不才子顿首。家严世为农,好读书,然时运不济,负于农事,命途多舛,暇时便读,喜书法,便以沙为纸,以石、指为笔,以地为砚,以心为墨,书尽人生事。今,吾亦喜书,虽未有成,但心如故,余思之,应为耳濡目染。幼时,翁常言,人生天地间,正义而凛然,不为金钱、不逐名利、不羁世俗。幼时愚钝,不解其意,默然离去,待时过境迁,欣然而释。今若及之一二,便欣然而泣。如斯教吾子,悄问,可否?

  不佞子顿首。家严有德、有节、守约。适逢假期,听闻,家严曾多与人主厨,多有鱼肉,其时家穷、清汤寡水、鲜有荤腥、食不充肠,但未携粒盐归,未取半毫回,两手空空,慈亦有怨忿。父对曰,大丈夫甘守清贫,不取不义,况吾有三子,若身不正,如何教之。回首语予,待尔成人,应守本心、廉以为人、洁以养身,方得长久,君不见书载为官不净,灾祸频至;为官不德,分崩离析。做人宁可一生不仕,入仕不可一日无德,尔等须要谨记。尝记,家严醉酒,醒觉失仪,立言,毋复醉,后观之,皆折服。余试以此教吾子,敢问,可否?

  不肖子顿首。家严善教,不争,尊老而爱幼,年少失恃,独奉上祖。比至吾年幼,翁以身作则,奉饭于祖方食。予年方成,悠悠而学之。翁虽爱读书,奈何至亲均远祖上,无人照料,翁乃弃学业,日夜侍床以奉之。及病,仍沐庭院、修身性、安邻里,一生未曾结怨,妯娌和谐、叔伯安顺。乡邻赞之以“善” 、 堂亲誉之以“孝” 。以此效吾子,试问,可否?

  不贤子顿首。家严好学,常聚三五好友,谈古论今、经天纬地。世伯抚余首而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吾仰望不解,遂与伴奔逐,翁之吾将上下而求索萦于耳畔,抛诸脑后。父尝与余言,其乐与智者交、与学者交、与青年交,谓之可学智、可学文、可学时,不落潮流。父曾私语吾曰,是年,其务工归途,偶遇大学“寒暑之休” , 便让座于斯。名曰,尊知重识。吾听闻,不屑而嘲之。翁又阐之,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在有大师也。吾嘿然……

  不孝子再顿首。父有节,人有德,必有福!有父如此,夫复何求。子跪问,何以成君,答曰,修身、修心,有义、有才,守节、守德。吾当以此为鉴,奋发有为,不负重托。藉此抒怀,心如乱麻,言之云云,不知所踪,翘首再盼与翁畅谈。拜请放心,吾将以尊为鉴,教吾子知书、明德、知礼。叩首,再拜。

  (作者:杨伟伟单位: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文明青海 更多>>
·西宁市民点赞平价肉
·他们是节日里最美风景
·西宁市保障给力市民餐桌丰盈
·公交都市,让西宁市民畅享绿色出行
·2020年全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培训现场...
青海好人 更多>>
  至目前,青海省献血者队伍中已发现并确认Rh阴性血型献血者1599人。他们都是无偿献血志愿者,平时不轻易...[ 详细 ]
·他们是老人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2月至7月我省1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幸福西宁好人多!”
文明创建 更多>>
·西宁市五年资助贫困大学生5476人次
·平安汇聚百家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
·循化:村民幸福生活的领路人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点燃扶贫路上一把...
·【战“疫”一线群英谱】“驰援武汉是我...
未成年人建设 更多>>
·多举措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乡村学校少年宫 | 西宁市城东区:幸福校...
·视频 | 建好乡村学校少年宫 助力孩子放...
·我省多途径加快建设“儿童之家”
·西宁:织起关爱儿童“幸福网”
文明风采 更多>>
“彩虹故乡”劲...
新时代幸福西区...
一见“青”心—...
“一江清水向东...
友情链接→
中国文明网
中央外宣办
中国未成年人网
青海新闻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
青海科协网
青海人才网
青海经济信息网
主办:青海省委宣传部 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