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通知公告 | 先进典型 | 文明创建 | 文明实践 | 文明风尚 | 未成年人 | 公益广告
站内检索
现在的位置: 青海文明网
一朵傲雪绽放的“雪莲”
——追记原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 政协综合办公室主任索拉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2-05-18 09:40:33
编辑: 易 娜

索拉给幼儿园孩子发放用品。资料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有的人活着

  他(她)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她)还活着

  有的人

  他(她)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

  他(她)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她)抬举得很高很高

——题记

  她去世前,在办公室里几乎夜夜熬灯苦战,哪怕一件小小的事,都一丝不苟地完成后才回家,甚至有时候通宵达旦,索性就在办公室里躺下休息……是的,她是这样一种人——她活着或她死去,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活得更美满幸福,她愿化作江源大地一滴水一棵草,滋润美丽着这片雪域高原。

  她叫索拉,原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政协综合办公室主任。她是一位善良淳朴、勤勉执着的人。她实在太累了,突然就在那一天,年近不惑的她,像她的父亲一样,永远倒在了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岗位上,短短的生命历程中,用行动阐释了一名共产党员“活着”的意义。

  她始终是一位把事业看得无比崇高的人

  “我这一生,像阿爸一样做人做事,做一名心怀人民的好公仆!”这是索拉给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标。

  “阿爸仁增,是三十多岁就去世的,在下乡后返回途中,发生了车祸……”一提起她阿爸和她阿切(藏语中姐姐之意),索拉的妹妹更尕措的眼泪如断线的珍珠往下淌,她说,“阿切是个认真善良的人,做人干事,和气勤勉,干工作再苦再累都没有任何怨言……那段日子,她实在太累了”。

  在玛多县政协办公楼二楼展板上,有一张索拉与同事的合照,凝望去她身形清瘦,马尾辫齐腰长,散发着活力和一股子干练。一位深受父亲影响的人,一心扑在了为民勤恳工作的事业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82年1月,索拉出生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的一个普通家庭。母亲是乡村教师,父亲是民政干部。从索拉记事起,阿爸就是忙碌的样子,不是在救灾的一线,就是在下乡为民服务中。直到她12岁那年,父亲在下乡后返回县城的路上因公殉职……

  “出殡的那一天,我没想到十里八乡的群众赶十几里路纷纷来送阿爸,善待人民的人,人民总是抬高他。”这是索拉和同事们聊起童年时一段对他父亲的描述。而今,看着索拉生前使用过的办公桌,同事祁栋感伤地说:“做人做事,父亲始终是她的榜样,心怀人民,工作踏踏实实。”

  2002年7月,索拉从果洛州民族师范毕业,2005年参加工作,她先后在玛多县人民检察院、县委办公室、县教育局工作,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她从一名安置生考录为国家公务员,从一名秘书成长为业务骨干,2011年调入县政协办公室。

  “她身上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不论什么工作只要交给她,就两个字‘放心’。”祁栋回忆起十个月前的一段往事——

  玛多县政协换届前的一个深夜,索拉正在办公室加班准备会议材料,母亲突然因病住进了医院。在母亲病床前只陪伴了半个小时,就把照顾母亲的任务交给了妹妹,凌晨2时,又赶回办公室,通宵加班至天明。祁栋说:“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索拉主动请命,她这样加班加点都是常态。”

  去年5月下旬,玛多发生7.4级地震后,索拉就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组织政协干部职工前往县民族中学转移学生,物资接收、调配、发放,她天天要忙碌到凌晨三四时才喘口气……

  生活工作在4000多米的高海拔地方,几乎白天晚上连轴转,眩晕、头痛欲裂等高原病症状,在索拉身上显得越来越明显。“在玛多救灾中,大家都劝她多休息,可她每次都是吃几粒随身带的药,就撂下一句‘没事儿’,便继续干完她手头的活。”在祁栋的记忆里,震后一个多月,索拉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翻开索拉生前用过的笔记本,一笔笔救灾物资的接收与分发、每一个临时救护点的人员和物资数量,都清晰地记录在内。

  她始终是一位心里装着百姓“安危冷暖”的人

  “等我长大了,也要帮助困难牧民过上好日子!”这是索拉在父亲因公殉职不久后给母亲说的一句话。童言并不完全是天真的。

  在果洛州玛多县集中精力脱贫攻坚期间,时任玛多县政协综合室主任的索拉,经常到单位联点村走访。

  谁家有孤寡老人生活自理困难,谁家过冬物资还没备好,谁家孩子该入幼儿园了……这些别人家的事儿,在索拉的笔记本里都能清楚地看到。“一次我们路过一户牧民家,索拉就让停车,要去看看那家过冬的物资和饲料有没有解决。”祁栋记着索拉的一句口头禅,“有困难就想办法解决,只要用心,办法总比困难多!”谈起和索拉一起扶贫的日子,祁栋这样评述:她是以心换心地在真帮真扶,她看到困难群众就心疼,想着法儿地要去帮助解决。

  多吉,如今和所有同龄的孩子一样,在备战着今年的高考。他忘不了一句谆谆温暖鼓励自己的话“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两年多前,多吉一家还是贫困户,母亲修毛因拿不出学费打算让考上高中的儿子弃学。

  “阿切,那不行啊!”索拉在走访中得知后,先是自掏腰包捐出了2000元,后联系村委会、县教育局解决了多吉的学费问题。

  “索拉就像阿姐一样,把我们家的事情挂在心上!”三年前还是贫困户的扎西,因家中没有牛羊,自己又没有手艺,打着零工不仅要养活一家人,还得供三个孩子读书。索拉把扎西介绍给做房屋装修的朋友,跟着学习装修、做木工。如今的扎西不仅靠着所学的手艺供三个孩子读完了高中,而且靠房屋装修脱贫致富了。

  “有啥困难你就说,我想办法解决!”凡是身边有困难的人,几乎都能感受到索拉的温暖。黄河乡塘格玛村昂智老人,一谈起去世的索拉泪流满面。因行动不便、交通不便等原因昂智一直未领取救助金,索拉从同事闲聊中捕捉到了这一信息,自觉地查询老人住址,并奔波300多公里将救助金送到了老人手里。

  父母给她取名“索拉”,寓意祈求“幸福快乐”。索拉知道,给别人带来幸福才是自己最快乐的事。

  在政协工作的这些年,索拉负责“沪青慈善牵手果洛行”项目的具体工作,并把该项目打造成了政协部门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窗口。为了让每一份帮扶资金、物资落到实处,她总是不厌其烦地与有关乡镇和政府部门取得联系,细心筛选受助群众,累计落实扶贫助困项目资金190.7万元,解决了857户困难家庭生产生活问题,让180名困难大学生顺利入学,33名“两癌”患者、10名重度包虫病患者在项目资金的帮扶下得到了医治。

  她始终是一位“舍小家为大家”的人

  “你把精力都放在了工作和扶贫上,家里人没意见吗?”祁栋曾经这样问过索拉。她一句:“舍小家为大家,这是我家的家风。”在谈笑中破口而出,但确实是那样去做的。

  成年后,索拉一直以来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主心骨”。多年来她省吃俭用,一边供着弟弟妹妹上学、成家立业,一边照顾年老多病的母亲。她曾说要替阿爸把亏欠家人的“爱”补上,把爱倾泻在了牧民群众身上。

  翻开索拉生前用过的手机,通话记录永久地停留在2021年10月11日这一天。记录显示,工作电话占据了通话记录的四分之三。打开手机相册,几乎都是工作时照的照片,找不出一张与儿子的合影。“她给儿子连一个完整的生日都没过过!”妹妹更尕措颤抖的声音,触动着在场每个人的心。

  2016年的一天,从西宁刚参加完干部培训的索拉,拗不过刚满七岁儿子的央求,打算给孩子过一次生日,这也是儿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以来,第一次有妈妈在身边的生日。“过生日,还没吹蜡烛她就被单位一个电话叫走了,回来时已经是第二天凌晨。”更尕措回忆,看着熟睡的儿子,吃着儿子留下的蛋糕,索拉也流下了愧疚的眼泪。

  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都有高原性疾病。索拉也不例外,每当身体不适,领导同事们都劝她去省上大医院检查治疗,她总是轻松一笑“没事的”,继续她的工作。

  2021年10月11日,索拉跟往常一样在办公室加班,整理需要实地督办的重点提案,加班至夜晚23时左右,头痛又开始强烈发作,在同事们的一再劝阻下,她才答应:“好,那我先回家吃点药,好点儿了再来!”

  而这一去索拉再也没能回到办公室和同事们中间。回家后,突发脑溢血,终因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我们。索拉,在十二岁时送别了倒在工作岗位上的父亲,索拉的儿子也在同样的年龄上送别了倒在岗位上的母亲。

  采访时,索拉的儿子始终含泪无语,最后才哽咽地说:“我知道,我妈妈是爱家乡爱群众的好人!”

  作为一个党员,索拉的心里“家”这个概念,从记事起就已经不是眼前的这几十平方米的屋子了而是更大的“家”,“亲人”也不只是家里这些血脉相连的人而是更多的她爱怜的“亲人”。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主办: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 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七一路346号
技术支持:青海新闻网
青ICP备19000163号-7
扫 码 关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