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通知公告 | 先进典型 | 文明创建 | 文明实践 | 文明风尚 | 未成年人 | 公益广告
站内检索
现在的位置: 青海文明网文明风尚 民族团结
和谐幸福“小”社区 凝聚民族“大”团结
——“行进青海”系列报道之民族团结花正艳②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2-07-15 08:59:04
编辑: 易 娜

走进群众家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德令哈市河西街道办事处建设路社区居委会提供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立夏时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气温逐渐回暖,穿城而过的巴音河岸两边杨柳迎风、劲松挺拔。沿着河岸来到附近德令哈市河西街道办事处建设路社区居委会,一股宁静祥和的气息扑面而来。

  “身着各民族服饰的妇女一起做着刺绣、一位年长者教小朋友写毛笔字、老人们和社区工作人员围坐一起包饺子……”楼道内,一幅幅温馨的照片,都在为每一位到访者无声述说着社区里各族群众相亲相爱的“幸福事儿”。

  楼道的尽头,是社区的群众议事厅,厅内分布着几个功能区,有文史陈列馆、退役军人服务站、科普宣传区等。“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平常没事,大家都喜欢来这里。”社区工作人员王芳娥介绍。

  建设路社区居住着汉族、蒙古族、藏族、回族、满族、土族、撒拉族等各族群众2812户、8213人,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区。

  前不久,50多岁的藏族阿姐康喜梅来到社区办事服务大厅向工作人员反映家里的困难:“我女儿是残疾人,没个稳定工作,你们能不能协调解决一下?”社区土族工作人员吕桂兰仔细记录下康喜梅所反映的事情。“阿姐,我都记下来了,马上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有消息我立马通知您。”没过几天,社区就为康喜梅女儿牵线搭桥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感谢你们,你们就是大家的‘贴心人’。”再次来到办事服务大厅的康喜梅激动地向工作人员道谢。

  “‘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从家庭矛盾到邻里纠纷,从‘家长里短’到‘烦心事儿’,居民都可以来社区服务大厅寻求帮助。”建设路社区主任林慧珍说,目前社区有27家共建单位、80多名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员,把他们请进社区,既可以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又有了“专家”专门进行普法宣传、民族团结宣讲等政策的宣讲,这样,社区大部分矛盾纠纷都可以就地及时化解,社区和和美美,大伙儿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为丰富各族儿童的精神文化世界,从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2020年,建设路社区成立“小萌芽读书会”,辖区各族儿童在放学后、寒暑假都可以到社区进行书法、绘画、舞蹈等系列活动。林慧珍告诉记者,小朋友在这里一起学习、生活、成长,可以说民族团结的种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已经生根发芽。

  疫病无情人有情,齐心协力渡难关。今年4月中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建设路社区成立12支多民族“石榴籽”志愿者服务队共90余人,队员们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冲锋在抗疫第一线。在辖区各个疫苗接种点、防控点,志愿者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期间,有一位土族爱心居民为感谢志愿者服务队和社区工作人员在防控疫情中的辛勤付出,向他们捐赠了100只医用口罩,这一善举温暖了所有队员的心。爱心居民说:“平时社区工作人员为我们进行贴心服务,非常辛苦,在防疫期间,为守护大家的健康安全,他们更是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放弃与家人的团聚,坚守在一线。作为社区居民,我们也要关心理解他们,因为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2017年12月德令哈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全市各族人民心手相牵、守望相助。如同建设路社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幸福事儿”已不是个例。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德令哈市民族团结工作中涌现出114个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到国家、省、州、市级表彰奖励;深入农村牧区、工矿企业、学校等领域宣讲党的民族政策,宣传覆盖面达100%;先后建立4个“社区民族之家”和“石榴籽家园”,命名挂牌1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个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市创建“十一进”活动均已实现全覆盖,共建成创建达标单位218家,达标率100%,先进率持续巩固在90%以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家庭”13948户。

  德令哈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满加介绍说,近年来,德令哈市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始终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把“十二个必须”“四个必然要求”“三个赋予”等贯穿到各行业各领域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持续发挥“一把手”作用,成立以党政“一把手”任双组长、45家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市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健全完善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常态化创建工作组织领导体系。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主办: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 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七一路346号
技术支持:青海新闻网
青ICP备19000163号-7
扫 码 关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