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通知公告 | 先进典型 | 文明创建 | 文明实践 | 文明风尚 | 未成年人 | 公益广告
站内检索
现在的位置: 青海文明网文明实践 建设动态
【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圆梦新时代】让“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
来源: 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 2022-08-04 09:03:59
编辑: 何继红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1958年,青海湖北岸,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热血青年相聚在金银滩草原。他们在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不仅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更铸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为我们留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今天,我们揭开那段峥嵘岁月的神秘面纱,不断探索、挖掘整理精神背后的故事,将这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和发扬,让“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

沈清。摄影:马智尧

  沈清:以“两弹一星”精神引领高质量发展

  沈清是谁?他是北京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北京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由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女士发起,于2016年10月9日成立。周秉德是沈清的母亲。

  基金会的“大鸾”“翔宇”分别取自周总理的乳名和字,寓意秉承“怀慈善之恒心,献福祉于民众”的使命,致力于继承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遗志,围绕风范传承、扶贫助学、民心相通三个方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

  见到沈清,是8月4日20时30分,他刚住进酒店不久。他来青海不下十次,第一次是2019年,上一次是半个月前,赴青海师范大学参加“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会理事会。

  周总理是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拓荒性、突破性和奠基性的贡献。由于“两弹一星”事业的高度保密性,小时候的沈清并不知道这些。母亲讲述更多的是周总理的家风故事,周总理生活朴素,对家属要求严格,对工作倾注毕生心血,对国家和人民满腔赤诚。

  “周总理在外视察,群众送上当地特产表达心意,他都会婉拒。要是工作人员把特产带回北京,他会严厉批评工作人员,自己掏腰包把特产买下来。”沈清抱着双臂陷入沉思,这一点深深影响着他,他也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在沈清看来,“两弹一星”精神有着强烈的时代价值,当下国家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严峻的发展形势,在这一关键时刻,“两弹一星”精神尤为重要,需要科技工作者和广大青年向前辈们学习,更好地运用“两弹一星”精神为国家的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这样的精神值得被铭记、被传播、被传承。”沈清说,参加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他想对所有年轻人说,要热爱祖国,要有民族责任感,要有拼搏精神,要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而他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2018年是周总理诞辰120周年,基金会策划了“世纪伟人腾飞梦——周恩来与‘两弹一星’”全国巡回展,集中反映周恩来对“两弹一星”事业的历史贡献。在13个城市展出,观展人数达20余万人次,观众反响强烈。西宁是其中一站,青海师范大学受此启发,成立“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会。

  “世纪伟人腾飞梦——周恩来与‘两弹一星’”全国巡回展第一站设在北京,为期一周的展览应观众强烈要求延长一周展出时间。在绍兴,一位老人两次坐公交车从很远的地方赶来观展,激动得热泪盈眶;有家长带着孩子来观展,给孩子讲述什么是“两弹一星”精神,教育孩子铭记那段光辉的历史;有人一边观展一边记笔记,留言非常感人……这些令沈清很高兴,也很动容。2019年,基金会又策划了“共和国故事——周恩来与‘两弹一星’”全国巡回展,同样受欢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沈清说,“两弹一星”事业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重要象征,为新中国创造和平发展环境,为中国成为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奠定坚实基础。他通过展览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让“两弹一星”精神成为鼓舞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

  少年强则国强。沈清希望青海围绕“两弹一星”精神举办形式更多元、内容更丰富的活动,让“两弹一星”精神走出去,走到全国青少年中,利用多元载体讲好“两弹一星”故事,让好故事打动更多人。他还希望青海把宝贵的红色资源更好地利用起来,加强宣传,以“两弹一星”精神为引领,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他鼓励青海青年走出去,带着“两弹一星”精神走出去。(作者:彭娜)

杨新英。摄影:马智尧

  杨新英:他们是我最崇拜的偶像

  你的偶像是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答。今年58岁的“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宣传部部长杨新英心中的偶像很“硬核”!

  “邓稼先、钱学森、彭士禄等‘两弹一星’科学家是我人生的楷模,是我最崇拜的偶像。他们这一代人不仅激励着后续几代科研人努力拼搏、自强不息,也激励着医学、农业、工业等各个领域的工作者们。”说起自己的偶像,杨新英眼中闪烁着敬仰的光芒。

  杨新英是一名军队转业干部,一名曾经在部队大熔炉里锻炼了15年的战士。当年转业时,她毅然选择了进入核工业领域,成为一名核工业新闻宣传工作者。如今,近30年过去了,随着时间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杨新英越来越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骄傲和自豪。她说:“我知道,我置身到了一个卓越的群体之中。”

  在这个卓越的群体中,杨新英对“两弹一星”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采写了大量报道,并撰写了《彭士禄传》。

  “我对人民永远感激,无论我怎样努力,都感到不足以回报他们给予我的恩情。我就是工作一辈子、几辈子都还不完这个恩情……”在彭士禄院士的采访过程中,很多故事深深触动着杨新英,这句话彭士禄院士常说,也用一生在践行。她把对彭士禄的崇敬转化成实际行动,在研究、传承、发扬“两弹一星”精神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我想通过不同的方式,讲给更多人听,让这种精神在每一个人心中落地开花。”杨新英说,“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通过宣讲、话剧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到“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这24个字完全阐释了‘两弹一星’精神。青年一代要真正理解这种精神,把这种精神刻在自己的行动中。”杨新英鼓励当代青年和青少年,学习了解“两弹一星”精神,把这种精神贯穿到自己的事业中。

  这是杨新英第三次参加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她表示,原子城是“两弹一星”诞生地,有着很好的历史资源,在“两弹一星”精神传承发扬方面做得非常好,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教育氛围。她将尽自己所能积极推动青海师范大学原创的“两弹一星”精神话剧《永怀之歌》走向更多舞台。

  杨新英表示,要传承好、发扬好“两弹一星”精神,继续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奋斗精神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中,不断走向新的辉煌。(作者:李增平)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主办: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 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七一路346号
技术支持:青海新闻网
青ICP备19000163号-7
扫 码 关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