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通知公告 | 先进典型 | 文明创建 | 文明实践 | 文明风尚 | 未成年人 | 公益广告
站内检索
现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文明网文明风尚 民族团结
【两会特稿】同心共绘民族团结进步新图景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系列述评之四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3-03-10 15:16:00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自古就是多民族互助共生、和谐相融的热土,是中华民族团结融合、多元一体的典型地区。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青海各民族守望相助、和睦共存,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民族团结在青海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是深入骨髓的精神基因,是各族人民倍加珍惜的生命线。

  回首来路,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重大要求,坚持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重大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统筹思想政治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合力。

  今日之青海,各民族大团结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党的领导贯穿于民族工作全过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始终高位推进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红光村、海北藏族自治州二二一厂、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红军沟”……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青海各族儿女在青海进行革命斗争、建立红色政权、维护民族团结、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见证。

  光荣的革命历史证明,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

  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民族工作全过程,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厚望转化为推动民族工作的强大动力。在全国开创党委总揽创建的先例,建立四级党委书记负总责的领导体制,成立省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书记、省长“双组长”制的工作领导机构,形成党委主导、政府负责、全社会参与的党政军民齐抓共建的大创建格局。2013年以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全省之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经过7年接续努力,2019年,全面完成先进区创建任务。

  青海是全国民族工作大省。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作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战略部署,在更高层次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2020年,紧紧抓住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的有利时机,争取国家层面支持,中央文件明确支持青海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成为纳入中央文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省委省政府印发《决定》《实施意见》,高规格召开表彰大会,拉开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序幕。2021年,召开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研究出台《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青海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了26项管长远、管根本工作机制。在全国首创民族团结专项考核机制、率先实施创建工作第三方评估、率先建立示范单位动态管理办法、首创资金奖励机制,以机制创新牵引工作高位推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青海开启新的逐梦征程。

  翻开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和今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图景令人向往。

  ——坚定不移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建设现代化新青海、创造美好生活。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青海高原永远绽放。

  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青海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人人争做民族团结模范,处处盛开民族团结之花”……西宁市公交车上的一条条火热标语,为夏都西宁增添了一份浓郁的民族团结进步的“味道”。

  “近期,我们在西宁市多条公交线路公交车体投放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标语和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形象标识,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我们还开通了‘青海石榴籽家园’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系列网络新媒体账号,投放户外标语广告,组织各地推进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和社区‘石榴籽家园’建设,旨在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省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青海坚持把思想引领作为先导性、基础性工作,把民族团结纳入干部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全过程,出台《关于加强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的实施意见》,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针对不同群体开展“滴灌”教育,连续40年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创立马背宣讲队、双语专家团、宗教人士宣讲组等特色宣讲队伍。

  2022年1月14日,青海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成立,致力为全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同年7月,贵德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开馆,展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多角度展示了贵德县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密切交往、守望相助、相互依存、血浓于水的生动画卷。展馆成为展示贵德改革发展成果的“窗口”、社会各界参观学习交流的“平台”、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阵地”,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这些年来,青海大力推进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谋划建设面向全国的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发布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形象标识,推进建设主题公园,在各市州建成8个主题教育展馆,打造主题纪念碑、雕塑、宣传长廊156个,筹划拍摄全国首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纪录片,着力引导各族群众增强“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意识。先后举办民族团结高层讲坛、微视频微电影展播、民族团结进步歌曲传唱、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网络有奖答题等活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

  创机制搭平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深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加强交往交流交融,重在基层、重在平时。青海扎实推进创建“十进”活动,命名“十进”典型近70万个,创建工作覆盖到各行各业,延伸到基层群众,构建了全民共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形成了人人讲团结、处处抓团结的良好氛围。加强城市民族工作,建成260个“社区石榴籽家园”,成立民族团结理事会、组建“社区民族之家”等服务平台,引导各族群众同过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携手抗击疫情、共同创业致富,构建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社区——

  西宁市城北区朝阳街道祁连路西社区,“邻里解忧铺”“百姓议事厅”“智慧服务站”“移动办公桌”随时在线,“红马甲”“红喇叭”“红草鞋”“红领巾”随处可见,社区“石榴籽家园”服务平台作用充分发挥,“民族团结是我们社区的‘金字招牌’,谁家有难处了,大家都会伸把手,谁家有喜事了,大家也会去凑个热闹,各族居民就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居民金佐文说。

  在学校——

  近日,50余名青少年走进省博物馆,体验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穿民族服饰,学跳民族舞蹈”“走进彩虹部落——粘贴土族娃娃布贴画”和“撒拉尔风情别墅——制作绳彩飞扬的篱笆楼”,聆听非遗知识讲解、体验民族舞蹈和拼贴民族服饰与建筑,青少年们了解了本地多元的民族文化,通过这场体验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对青少年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民族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对口援青、东西部协作,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帮扶,也促进了两地的人文交流。

  3月1日,一场跨越千里的化隆文化艺术节在无锡市锡山区荡口古镇上演。锡山区与化隆回族自治县虽远隔千里,却山海情深意绵长。自2017年结对开展东西部协作以来,两地互动频繁、交流广泛。一场原汁原味的西部风情秀向无锡人民展现了化隆独特的文化艺术,也表达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感恩之情,进一步促进了两地在文化上的交流。

  这些年,青海强化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跨区域服务管理,针对分布在全国各民族“拉面人”创业大军,与48个流入地省市县建立服务管理协作机制,设立119个办事机构,引导他们主动融入当地、服务社会,“拉面人”成为带动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践行者和促进民族团结、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力军。深化对口援青、东西部协作,组织群众外出务工、青少年赴外省市开展夏令营和冬令营,6400余名民族地区学生到中东部地区就学。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启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五年再提升行动,组织各民族学生开展联谊交流、手拉手行动,促进各民族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

  促进“民族团结+”融合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禀赋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把民族团结同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改善民生统筹起来,逐步探索出一条“环境美、产业旺、文化兴”的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径,村民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

  在青海,如边麻沟村的变化并不是个例。

  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镇磨尔沟村,通过乡村旅游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全村的旅游产业发展蒸蒸日上,村民也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深有感触地说:“只有全村各族群众团结一心,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永恒的奋斗目标。”

  念兹在兹。青海坚持所有发展赋予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编制《“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规划》,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打造高地、建设“四地”等重大战略有机融合,切实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基础。始终把大部分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事业,编制实施青甘川三省交界地区、较少民族聚集地区发展专项规划,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各领域事业,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感谢党的好政策,也感谢社区的贴心服务,解决了我们居住的环境问题,办了实事。”城北区马坊街道西川中学家属院居民李大爷说。房屋外墙脱落,电线乱搭,卫生脏乱差曾是困扰西川中学家属院居民群众的“难心事”。

  城北区马坊街道西杏园社区党支部紧盯辖区各族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推出了一批“民有所盼、我有所为”的创新服务举措,“社区党支部通过走访调研,听取民意,建立辖区居民需求台账,依托全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及服务群众专项经费项目,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安装节能保温层,更换破旧窗户、改造上下水管网、粉饰楼梯外墙等,让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让辖区各族居民住得更舒心。”西杏园社区党支部书记钱丽娜说。

  这些年,青海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每年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一大批惠民举措相继落地,共同富裕扎实推进。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体居民收入增速连续5年高于经济增速,连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工伤保险长期待遇和城乡低保标准,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发展,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健康青海行动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全民,累计实施棚户区住房、城镇老旧小区、农牧区危旧房改造和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48万多套。

  今日之青海,各族群众生活大幅改善,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满怀信心朝着共同富裕目标奋勇前进。

  展望前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青海各族儿女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破浪前进。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主办: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 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七一路346号
技术支持:青海新闻网
青ICP备19000163号-7
扫 码 关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