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通知公告 | 先进典型 | 文明创建 | 文明实践 | 文明风尚 | 未成年人 | 公益广告
站内检索
现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文明网新闻报道 图片报道
【新春走基层】春节“不打烊” 守护水环境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02-21 09:39:28
编辑:孔令磊
工作人员在第一污水处理厂初沉池检修设备。何敏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2月19日上午,经历了近两天的吹风天气后,西宁城区笼罩在灰蒙蒙的“面纱”里,在城东区团结桥附近,记者看到湟水河潺潺东流,岸边水浅处清澈见底,水中还有野鸭在扑腾觅食。

  湟水河清澈依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给力的城市污水处理工作。春节期间,西宁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不断强化底线思维,层层传导压力,落实落细安全生产责任,干部职工坚持工作“不断档”,坚守岗位“不打烊”,截至2月18日,公司所属8座污水处理厂共处理污水313.23余万吨,全部达标排放,筑牢了西宁市水生态环境“最后一道防线”。

  污水处理厂被称为“城市之肾”,作为西宁市规模最大、处理能力最强、服务面积最广的污水处理企业,西宁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承担了西宁城区大部分区域的居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全年365天,企业要保证全天24小时运行顺利,才能确保排放到湟水河的水稳定达标。

  “为了全力保障节日期间污水处理设施平稳运行,给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干净的水环境,我们压紧压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生产一线职工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不断加强对厂区安全及设备运转巡查力度。”公司技术总监高车基说:“同时,加强工艺提升,应对春节期间用水高峰进行综合分析研判,积极发挥调蓄池作用,确保箱涵及管网污水有效收集,有力保障小峡口断面水质稳定。”

  听完高车基的介绍,记者走进西宁市第一、第三污水处理厂,按照工作人员带领的路线,逐一探访污水处理流程所涉及的主要厂房和设施。

  只见偌大的厂区内除了新年的装饰,一切跟平时一样,污水处理设备都“藏”在绿化设施中,厂区内几乎看不见人,也听不见噪音,更闻不见异味。直到登上距离地面两米多高的二次沉淀池,在寒冽的清风里,记者才见到了水区巡视工马元年。

  污水经过生物处理后,需要进入二次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23岁的马元年和同事所要做的,就是手持长柄大号刷子,定期清理污水池中堰板上附着的青苔。别看马元年年龄不大,但他的思想却很成熟,“可能大家都觉得‘00后’吃不了苦,忍受不了这样的工作环境,我却认为,啥工作都得有人干,要干就要认真负责,这是基本的职业素养吧。”马元年说。

  离开二次沉淀池,来到碳源加药间,这里不仅腥臭气味十分浓烈,而且机器运行时发出的声音也很嘈杂,即便俩人面对面站着,也要大声说话才能听得见。

  见有人来访,为了方便沟通,在室内高台上工作的李世平和虎元浩不顾气味难闻,摘掉了口罩,两个人脸上挂着腼腆的微笑,这微笑在这特殊和艰苦的工作环境里,显得尤为灿烂。细看他们,脸上、手上、工作服上都蹭上了污泥,可这些并不影响俩人配合默契、一丝不苟地操作。

  “跟别的岗位比,我们的工作环境和性质比较特殊,说实话,刚开始从事这份职业时,很不适应。后来,慢慢理解自己从事的是一份环保职业,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在为青海的生态环保和西宁市的城市环境作贡献,就觉得多苦多累都是值得的!”西宁市第一第三污水处理厂副厂长高翔满怀感触地说。

  正是因为有了企业未雨绸缪的科学研判和调度,有了这样一群不怕脏、不怕累、不怕吃苦的“净水人”坚守岗位、默默守护、无私奉献,才有了西宁市万家团圆、欢度佳节之际畅通无阻的城市排水便利,有了澄澈清明的全市水质环境。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主办: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 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七一路346号
技术支持:青海新闻网
青ICP备19000163号-7
扫 码 关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