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教室里书声琅琅,操场上传来一阵阵欢呼雀跃声……12月5日,记者走访西宁市城中区多所学校发现,丰富的体育项目、多彩的校园大课间、个性化的校园体育文化,构成城中区体育特色项目“一校一品”格局,“1+1+N”体教融合改革效应凸显。
城中区教育局对学生体质监测数据显示:“小眼睛”“小胖墩”少了很多,学生们在奔跑中释放天性,在运动中找到了快乐。
西宁市七一路小学大课间跳绳活动。
“1+1+N”让体育课天天见
何为“1+1+N”?西宁市城中区教育局体育教研员介绍,“1”为趣味跳绳,以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形式,每天跳绳一刻钟,再加“1”为普及育人+专项提升开设校园足球,还有一个“N”,就是每个学校根据自身特点、校园文化等要素,确定本校的自选体育项目。“N”包括的项目很广泛,有冰上运动,如冰壶、滑冰等,也有传统运动,如空竹、武术等,还有新潮的运动,比如轮滑、射击等,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体育特色。
10时,校园大课间开始了。“军体拳表演准备!”体育老师发出口令。西宁市城中区西关街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一身迷彩,挥拳踢腿,有模有样。
“进入六年级,我们学校的特色自选体育项目就是国防教育实践课,学生们会到军营中学习生活一周,锻炼独立自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六年级班主任张静说。
“我们学校运动场地有限,如何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运动空间,培养孩子运动爱好?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有爱好和选择一项运动的机会。”西关街小学校长童永菊说。
目前,学校冰上运动、射击、游泳、轮滑、武术和拳击课程都在校外专业体育场馆进行。体育课天天都有,这样的改变让担任多年校长的童永菊很有感触。
“筑牢体育强国之基,关键就在于青少年。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全方位关注学生的体育发展,运动带给孩子的不仅是强健的体魄,更是一种珍贵的体育精神。”童永菊说。
在城中区体教融合改革方案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体育课时间以及大课间时间,同时,鼓励学校加强体育家庭作业设计,家庭制订学生课后和节假日体育锻炼计划,让孩子有爱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
西宁市红星小学举办足球比赛。
跳绳达人和空竹少年的梦想
12月初的早晨,寒气袭人。西宁市城中区七一路小学校园里,跳绳的学生热情满满。“298、299、300……太棒了,你突破了300个。”六年级学生拱一晨突破了自己,完成一分钟跳绳300个的目标。
3年前,拱一晨的跳绳成绩还是让老师头疼的一件事。“三年级学生跳绳应该达到150个左右,可是这个学生勉强跳到100个。有几次,她有些气馁,不愿意再跳绳了。在老师和同学们鼓励下,她重拾信心加入到了团队中。”体育老师赵剑虹说。
“我在老师指导下,慢慢摸索,掌握了跳绳的技巧。尝试了几次、几十次甚至几百次后,我好像发现了跳绳的秘诀。”拱一晨分享起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时的快乐。
越来越快,是拱一晨的跳绳目标。之后,她在校级比赛、区级比赛中崭露头角。
跳绳达人有梦想,空竹少年也有心声。“来,走一个高山流水!”大课间时段,西宁市城中区南大街小学的学生们抖起空竹。
“我喜欢空竹,是因为在公园看到一位老爷爷表演‘蜘蛛上网’,空竹在一根绳上翻转,太神奇了。后来学校也有了空竹社团,我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我已经玩空竹有两年时间了,空竹24式都可以上手表演。”马皓轩一边说,一边开始表演。
自信源于运动,源于文化底蕴的传承。“空竹虽小,内涵却大。南大街小学有着百年校史文化,空竹是我国非遗民间体育传统娱乐项目,校园文化和传统体育结合,打造出了独具南大街小学特色的体育项目品牌。目前,空竹已经实现全员覆盖。”南大街小学校长贾永蓉说。
跳绳和空竹有着一样的基本属性,便于携带,随时随地就可以动起来。每天跳绳一刻钟,这样的探索在城中区各个学校以不同的方式体现,特色鲜明。
12月5日,西宁市南大街小学学生练习空竹。
足球和篮球带来的热情
“丹增,你再穿一件衣服,外面冷!”体育老师追在后面喊着,丹增已经一溜烟跑到操场上准备踢球了。丹增是一名热爱足球的少年,位置是前锋。
“对足球的热爱,让我一点都不冷。”可爱潇洒的丹增奔跑在球场上,准备开始一场班级对战赛。
像丹增一样热爱足球的少年,在西宁市城中区红星小学还有很多。韩杰也是其中之一。“自从开始踢足球,我学会了很多: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次失败不代表什么,只要跌倒后再爬起来继续战斗,你就会胜利。”小小少年志气高,他已经和校队夺得多个冠军。
一句胜败是常事,就是体育运动带给韩杰最大的收获。
一名内向娇小的女生竟然和篮球成为了好朋友,这是发生在西宁市城中区总寨逸夫小学的一个故事。
“这个孩子很内向,不爱跟别人交流。但一次体育课上,她跳起来投篮的样子,让老师看到了她的发光点,于是鼓励她学习篮球。”班主任老师说,“现在这个孩子已经毕业,家长和老师一直保持联系,讲述着孩子遇到篮球后的变化。”
“踢9号,踢3号……”南山路小学一处五颜六色的“脚靶墙”处最热闹,学生们争相踢球练脚法,围观的学生呐喊声不断。
“运动让孩子有了一个抒发情感的出口。汗流浃背的时候,学生们释然的表情,我都记在心里,那种释放是其他事情所不能代替的。每天看到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有运动着的孩子,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刻。最好的教育,不就是班里书声琅琅,校园处处都是奔跑的身影吗!”南山路小学校长伍万雄看着学生们踢球,为他们助威。
目前,城中区有6所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校,11所区级校园足球特色校,校园足球运动普及全区各校,提高学生参与度,提升学生足球水平,培养了一批具有足球特长的优秀学生,并在各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城中区加强足球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足球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将足球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确保每周至少有一节足球课,并定期开展足球兴趣班和足球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足球学习和训练机会。
人人能跳绳 班班能踢球 校校有特色
记者走访城中区10余所学校,体育特色让人惊叹,“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初具效应。新一轮的体教融合改革中,城中区早谋划贴实际,让体育运动品牌成为中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让体育教育改革的红利惠及师生和家庭。
据西宁市城中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开足体育课程,城中区还健全完善赛事育人体系,搭建多类型、多项目、面向人人的区、校、班三级体育赛事平台,建立校内赛、校际赛、选拔赛为一体的中小体育竞赛体系。支持高等学校、体校、社会体育机构等入校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鼓励各校建立各具特色的赛事体系,形成1个到2个有社会影响力的高水平赛事品牌。创建一批理念先进、体系健全、有影响力的学校体育品牌项目、品牌学校,培育品牌教师,推动实现“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学校体育新局面。同时,建设一批体育“全科”教师,开展教师专业培训,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大体育教师和教研员培养力度,推动名师工作室建设,培养骨干教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教练员。
与此同时,制定学校体育评价改革方案,开展体育素质评价,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推动实行“过程性评价+统一现场考试”体育评价模式,完善学生体质过程性评价体系。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强健的体魄离不开体育运动,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西宁市城中区体教融合改革走出一条特色之路,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你瞧!跳绳达人、空竹少年又获得了新的进步,足球小将单刀射门、篮球姑娘潇洒扣篮……学生们在操场上运动的身影已是校园中最美的一道风景。